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17:40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勇尚武、精忠报国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安全、维系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民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也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差异性特征,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传承培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培育弘扬并实现尚武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升华,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优秀群体,应该不辱使命,在继承和弘扬尚武精神中起到示范作用。尚武精神应当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和自觉意识,引领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向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建设力量。因此,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内涵、特征、功能、新时代意蕴及培育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亟待应答的问题。本文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这一主题,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体系建构与实践策略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历史流变,探讨了尚武精神的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和新时代意蕴,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精神培育理论为依据,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建构尚武精神要素的结构模型,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现状,借鉴中华文化和国外尚武精神培育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原则与路径。第一章绪论。依据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弘扬尚武精神,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需要”的观点。明确了“建构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探索本质、特征、功能和培育体系,调研尚武精神及培育现状,提出培育原则与路径”的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是:厘清尚武精神内涵和时代意蕴,拓展尚武精神研究领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为尚武精神培育实践提供思路和策略;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崇德尚武、自强不息、担当作为、精忠爱国的意志品质;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学术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着研究整体性不足、研究深度不足、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明晰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尚武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精神及其培育的思想,为尚武精神培育奠定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结构论、目的论,为尚武精神培育提供了直接的学理基础;其他学科相关的集体记忆理论、意志教育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精神培育思想,为尚武精神培育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借鉴;高等院校在精神培育方面的先进理念,为尚武精神培育理论和策略提供了直接的理念来源。第三章尚武精神流变及时代意蕴。辨析尚武精神的相关概念及其与武术精神、国防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本章梳理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流变过程,归纳探析了尚武精神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特征,提出了从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修养观等五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尚武精神的功能。历史观视野下尚武精神是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民族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凝聚社会力量、维护民族统一的重要基础;国家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维系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动力;文化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修养观视野下的尚武精神是涵养个人道德人格、塑造民族性格的道德源泉。本章分析了尚武精神在国家、社会及个体层面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层面上,具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军事安全的价值;在社会层面上,具有价值引领和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在个人层面上,为个体发展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和高级的自我实现,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造个体坚韧意志、提高实践能力,提升个体的品位、情操和行为。本章最后提出了尚武精神的新时代意蕴。在国家层面上,尚武精神体现为国家总体安全观关照下的国家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在社会层面上,尚武精神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照下的社会稳定意识、公平法治意识,包含维护法治秩序与社会稳定、扬善除恶(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正义等内容;在个人层面上,尚武精神体现为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习武尚勇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投笔从戎精神等。第四章尚武精神要素结构模型建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的原理,将尚武精神结构分为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和行为(取向)要素,并讨论了上述四种要素关涉的相关内容。以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为横轴、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为纵轴,构建出3*4的结构矩阵,每个结构要素中赋予一个最核心的元素或概念。本研究对各个要素进行了阐释,构建起了相应的培育目标,为尚武精神培育的内容体系给出了系统参照。其中,认知要素包括自立自强、公正法治、独立安全等核心元素,情感要素包括英雄崇拜、崇尚正义、家国情怀等核心要素,意志要素包括自强不息、坚持正义、精忠爱国等核心要素,行为要素包括刚健有为、匡扶正义、忠勇报国等核心要素。本研究还分析了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尚武精神的要素结构。认知要素是前提,情感要素和意志要素是必要条件,影响认知要素的转化。行为要素是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的体现,反过来对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意志要素有强化作用。第五章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的现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认知及培育现状,运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东中西部6所高校9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实证调研。结合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逻辑结构维度,以及大学生对传统尚武精神和新时代尚武精神的认识维度,运用人口学等相关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尚武精神进行现状描述和特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得出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及其培育现状的一系列结论。通过调研,本文分析了家庭、学校、国家、社区、社会团体、媒体等培育主体在尚武精神培育过程的作用,了解了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参与家庭等主体培育工作的积极程度和差异性存在。本章还总结梳理了体现或反映新时代尚武精神内涵的个人或集体案例。第六章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策略。本研究梳理了斯巴达、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有关尚武精神培育思想和实践。依据尚武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尚武精神培育的实践,本章提出了尚武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系统建构,提升客体认知”“坚持正面教育,升华客体情感”“坚持文化引领,锤炼客体意志”“坚持实践教育、引导客体行为”。本章提出了尚武精神的培育路径,即“认知建构—情感培育—意志培养—行为引导”。其中,认知建构路径,就是重点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情感培育路径,就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作用,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英雄崇拜、崇尚正义、家国情怀等情感品质,本章着力从发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讲好英雄故事,发挥重大节日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意志培养路径,就是磨练客体的意志、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坚持正义、精忠爱国等意志品质,提出了体育训练课程、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等三种主要方法;行为引导路径,就是要发挥好教育载体媒介桥梁作用和社会团体的群体效应,本研究提出了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和发挥社团群体作用的路径方式。结语。研究不足:在文献梳理方面,本研究存在搜集到的文献数量较少、领域相对单一、材料甄别又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在模型建构方面,将大量反映尚武精神品质的元素按照3*4要素结构矩阵依次归类时,可能存在重复归类或归类不确切的情况;在调查研究方面,对研究工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可能存在问题设计词不达意的情况。研究展望:(1)把尚武精神培育置于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思考。新时代意味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前景光明,挑战严峻。(2)把尚武精神培育置于社会舆论大语境下思考。尚武精神是一个在社会实践,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其内涵的时代意蕴也随之发展。(3)把尚武精神培育置于高校“三全育人”的过程中思考,充分展现出尚武精神培育的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瑾瑾;;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武术精神培养的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年36期

2 夏顺忠;李涛;杨贵针;;在弘扬英雄精神中锻造军人血性[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年06期

3 陈亮建;郭学松;;毛泽东尚武思想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5年04期

4 刘恩刚;陈玉霞;;武术精神在当代对人、社会、民族的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Z1期

5 罗华丽;;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理论导刊;2015年09期

6 邓纯东;辛向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内涵及现实价值[J];理论参考;2015年08期

7 孙玉科;朱东;;论武术教育对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善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年04期

8 黄少成;傅安洲;;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缘起、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9 李爱红;;关于民族尚武精神弱化的历史根源及对策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年02期

10 李静雅;刘红宁;陈永成;;大学生意志力培养途径探讨——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实践班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光芹;;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云南省大学生的作用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洋;;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年

2 欧阳雪梅;;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3 吴璇;;正确理解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的科学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4 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年

5 周燕虎;陆道融;;崇拜英雄,永恒的精神传承[N];中国国防报;2018年

6 李碧瑶;;契丹人“尚武”精神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7 江柳依;;抓落实,一肩担子挑到底[N];人民日报;2015年

8 阮一帆;傅安洲;;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认同[N];光明日报;2015年

9 曹智;李宣良;;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4年

10 杜尚泽;;习近平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莲梅;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杜品;梁启超武士道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年

3 滕慧君;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4 杨洋;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和中华魂的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5 马欣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李岩;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价值观的变迁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7 李斌瑛;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武士道的认识[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8 黄少成;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9 贺平海;论自尊与自由[D];上海大学;2010年

10 周勇;意志教育论[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倩;习近平青年成才教育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

2 闫虹竹;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3 王晓慧;体育精神:内涵、演变与当代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4 郑玉峰;“尚武精神”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年

5 周波;中国军人战斗精神培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赵景磊;尚武精神思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7 吴永杰;“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传承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敏;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罗学艳;论二十世纪初新型知识分子的尚武思想与实践[D];河南大学;2005年

10 余海岗;清季尚武思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00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00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1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