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生逻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6 21: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具体的历史情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总称。正是在此实践的推动下,中国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令国人担忧的问题。从学理上,适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逻辑进程,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趋向,是当代中国学者不可推卸的理论责任。 综观国内外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实践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虽然众多学者在学理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剖析并发表诸多可喜之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这种研究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即对其概念、范围以及分析模型的学理化探析依然不足。因此,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应当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而建立一个相对明晰的分析框架是对其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基础,不仅因为它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由于两者具有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域。正是在两者的辅助下,“结构—形态”分析框架才得以建立起来。运用这一理论框架,不仅能够分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构性要素(“政府”、“思想”、“市场”、“人民”和“自然”),而且能够划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演进的基本形态(“政府主导”形态、“市场取向”形态和“人民主体”形态)。正是在这一分析框架的透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演进过程才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 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始逐步推进。在面对1978年前后社会呈现的“人的依赖”的生存状态、“权力化”社会运行机制以及国家富强的发展主题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采取“政府主导”形态,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平稳而快速地进行。政府主导型实践,是指在实践的结构性要素中,党和政府处于突出地位,并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进行现代化建设。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有“政府主导”特征的“赶超战略”的设定,另一方面是体现“政府主导”的实践措施,如树立权威的政治建设、体现“政府主导”的思想建设、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经济建设、顾全大局的社会建设以及管制型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在此实践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出现了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逐渐分离、社会活力突显及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逐渐萌生的积极效应,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腐败现象增多、经济秩序紊乱、贫富分化显现以及利己价值观的泛滥等负面影响。 在1992年前后,随着“物的依赖”生存方式的初显、“市场化”社会运行方式的登场,以及提升效率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等状况的出现,市场机制的力量开始显现。同时,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会随之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此即“市场取向”实践形态的出场。市场取向型实践,是指“市场”因素在实践结构的诸因素中处于突出地位,发挥着突出作用。这不仅表现为具有“市场取向”特征的“赶超战略”的出现,而且也表现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实践措施,即确立市场地位的经济建设、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建设、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建设以及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实践形态不仅带来了社会领域的突显、非对称结构的形成以及人民群众主体性的提升等正能效应,而且也造成了腐败现象加大、经济乱象频生、贫富分化加剧以及主导意识受到冲击等诸多问题。 在2002年前后,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状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能力依赖”开始显露、“公民参与”运行机制的初显和“以人为本”成为发展理念,这意味着人民主体实践形态应然登场。人民主体型实践,是指随着人民群众主体性的逐渐形成,人民群众在实践结构中处于突出地位,进而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也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它不仅表现为具有“人民主体”特征的“赶超战略”的设定,而且也体现为具有“人民主体”走向的实践措施,即注重公民参与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建设、体现人民为本的思想建设、体现人民主体价值的经济建设、反映人民主体导向的政治建设以及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在这种实践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的领域分离趋向逐渐显露,整体布局逐渐成型以及人民主体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一实践也带来许多问题,如政府职能的“越位”、经济领域问题难以解决、社会领域问题逐渐增多以及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 在当代,随着中国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逐渐分离,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相辅相成的态势正在形成。从理论层面看,这种态势的形成不仅能够有效地化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引起的诸多问题,而且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应有权利,促使社会持续均衡发展。而在当今中国,由于政府权力过大、市场发展的不充分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成熟,三者还难以形成一个合理化的发展模式。这也成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实践之发展趋向的重要依据。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D61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分析框架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确定分析框架的内在视域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二) 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现代化的问题域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是确定分析框架的基本依据
        (一) 社会结构理论
        (二) 社会形态理论
    三、 “结构—形态”分析框架的确立
        (一) 社会结构理论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构性要素
        (二) 社会形态理论的启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阶段划分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政府主导”形态(1978 年后)
    一、 政府主导型实践的依据
        (一) 生存状态:“人的依赖”
        (二) 社会运行机制:“权力化运行”
        (三) 发展主题:国家富强
    二、 政府主导型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 “赶超战略”的设定:“政府主导”
        (二) 政府主导型实践的逻辑
            1. 政治建设:树立权威
            2. 思想建设:体现政府主导
            3. 经济建设: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4. 社会建设:顾全大局
            5. 生态文明建设:管制特征明显
    三、 政府主导型实践的内在结果
        (一) 正能效应:活力初显
        (二) 负面效应:秩序紊乱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市场取向”形态(1992 年后)
    一、 市场取向型实践的依据
        (一) 生存状态:“物的依赖”出场
        (二) 社会运行机制:“市场化运行”初显
        (三) 发展主题:效率优先
    二、 市场取向型实践的主要内涵
        (一) “赶超战略”的调整:“市场取向”
        (二) 市场取向型实践的逻辑
            1. 经济建设:确立市场经济地位
            2. 思想建设:受市场经济影响
            3. 政治建设:服务市场经济发展
            4. 社会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5. 生态文明建设: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三、 市场取向型实践的内在结果
        (一) 正向效应:快速发展
        (二) 负面效应:资本崇拜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主体”形态(2002 年后)
    一、 人民主体型实践的依据
        (一) 生存状态:“能力依赖”显现
        (二) 社会运行机制:“公民参与”初显
        (三) 发展理念:“以人为本”
    二、 人民主体型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 “赶超战略”的设定:“人民主体”
        (二) 人民主体型实践的逻辑
            1. 社会建设:注重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
            2. 思想建设:体现人民为本
            3. 经济建设:彰显人民主体价值
            4. 政治建设:反映人民主体导向
            5.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三、 人民主体型实践的内在结果
        (一) 正向效应:统筹发展
        (二) 负向效应:权威消弱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趋向
    一、 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一) 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互动之依据
        (二) 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之态势
    二、 当代中国领域格局的缘起及态势
        (一) 当代中国领域格局的缘起
        (二) 当代中国领域格局的状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趋向
        (一) 社会建设:维护公共利益
        (二) 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三) 政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四) 思想建设:深化“以人为本”理念
        (五)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百家;;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北京党史;2008年03期

2 汪亭友;;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缘起与必然性[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3 刘荣军;;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5 蔡拓;;国际视野下的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的定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4期

6 张锡勤;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浅析[J];道德与文明;2004年01期

7 杨俊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创新[J];党政干部学刊;2000年03期

8 戴维·兰普顿;;中国模式为何吸引世界目光[J];党建;2008年10期

9 施芝鸿;;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J];党建研究;2007年11期

10 洪远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早报特约评论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童世骏;[N];东方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27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27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b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