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序与重塑:咸同时期清水江流域的社会动乱与乡村治理
【学位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文章结构与史料来源
四、相关概念之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化外之地”到“内陆边疆”:清水江流域的“内地化”历程
第一节 “化外之地”:明以前及明初清水江流域的早期社会形态
一、明代以前清水江流域的社会状况
二、明代前期清水江流域的行政格局
第二节 改土归流:王朝力量的渗入
一、明代的改土归流
二、清初的改土归流
第三节 “新疆六厅”:清水江流域的“内地化”
一、“开辟新疆”的原因
二、“开辟新疆”的措施
三、苗疆“内地化”
第二章 “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苗疆的动乱
第一节 雍乾之乱
一、起义的原因
二、起义的经过及结果
第二节 乾嘉之乱
一、起义的原因
二、起义的经过及结果
第三节 咸同兵燹
一、咸同兵燹的原因
二、咸同兵燹的经过及结果
三、战后的思考
第三章 国家视角:王朝制度在苗疆的推行及其效果
第一节 国家视野下的治理政策
一、平残余,驻军防
二、行保甲,肃吏治
三、抚苗民,调赋税
四、建义学,广教化
第二节 国家视野下的治理成效
一、清水江流域政治上的统一和军事上的完善
二、清水江流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三、清水江流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四章 地方因应:传统治理机制的延续与变革
第一节 款组织、鼓社、议榔、理老:乡村传统治理机制
一、款组织:侗族地区行为的约束与规范
二、鼓社、议榔、理老:苗族传统社会治理机制
第二节 :因势而变:社会动乱下乡村传统治理机制的应对
一、军事反抗:鼓社、议榔领导下的苗民起义
二、“苗例治苗”:乡村治理机制与王权的融合
第三节 团练:乡村治理新机制
一、保甲与团练
二、士绅与团练
三、团练的经费来源
四、团练对乡村基层的治理
五、团练的积极意义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燕;;试析明代贵州的“改土归流”及“国家”认同[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覃娜娜;李伟;;略论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义学教育[J];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02期
3 周琼;;清代云南内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J];江汉论坛;2008年03期
4 马国君;;论雍正朝开辟黔东南苗疆政策的演变[J];清史研究;2007年04期
5 孙秋云;;文明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金钟博;明清时代乡村组织与保甲制之关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02期
7 吴一文;文化冲突与张秀眉起义之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4期
8 余宏模;清代雍正时期对贵州苗疆的开辟[J];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03期
9 石朝江;;苗族传统社会组织及功能[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10 刘钊;;清代苗族起义原因散论[J];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振兴;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40)[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杨胜勇;清朝经营贵州苗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倪升晓;清末广西永淳地区的动乱与族群关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黎训来;明清皖西地方动乱与区域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4 袁昌曲;治乱之间[D];西南大学;2010年
5 许庆如;清代贵州义学的时空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吴才茂;信仰与叛乱[D];西南大学;2009年
7 刘桂林;咸同起义后贵州社会的变迁[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佐良;乾隆朝社会动乱及政府对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本文编号:2827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2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