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8 05:55
   在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政治倾向、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和美国都是人才大国,都特别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前,中美两国政治上的“冷战”导致文化交流难以深入。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全面展开且越来越广泛,这为中国深入了解美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许多到过美国的中国人包括留学生,对美国的初步认识是美国高校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人们发现美国高校不仅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些地方比中国做的还要出色。两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性质和环境等方面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在内容方面,两国高校在选择的范畴和目的性上具有一致性。内容都包括政治、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法制等方面的教育,都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国家合格公民和为本阶级服务的人才;两国的不同点在于中国以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统一的组织体系和课程体系为主要形式;美国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核心内容,没有统一的形式。其次在途径和方法方面,两国都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途径,都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改革。不同的是中国不仅有全国统一的教育体制,而且重视具体方式方法改革;美国不具有统一的体制,却重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和“宗教教育”。再次在教育环境方面,两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自然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巨大影响,特别是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不同的是两国政治和经济性质的对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性。对两国进行比较研究就是要揭示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进而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启示。继续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强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需要进一步考量的要素。
【学位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中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
        2.1.1 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
        2.1.2 美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不界定中的界定
    2.2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
        2.2.1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2.2.2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第3章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
    3.1 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1.1 理想信念教育
        3.1.2 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维
        3.1.3 思想道德教育
        3.1.4 法制法纪教育
    3.2 美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2.1 公民教育
        3.2.2 爱国主义教育
        3.2.3 宗教教育
        3.2.4 法制教育
    3.3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异同
        3.3.1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同点
        3.3.2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同点
第4章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
    4.1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4.1.1 中国高校学校教育途径和方法
        4.1.2 中国高校社会教育途径
    4.2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2.1 美国高校学校教育途径和方法
        4.2.2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途径与方法
    4.3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异同
        4.3.1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相同点
        4.3.2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不同点
第5章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比较
    5.1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人文自然环境
    5.2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5.2.1 政治环境
        5.2.2 经济环境
        5.2.3 人文自然环境
    5.3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异同
        5.3.1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同点
        5.3.2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同点
第6章 中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6.1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6.1.1 坚定不移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6.1.2 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6.1.3 扎实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6.1.4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6.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6.2.1 主渠道课程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6.2.2 加快“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
        6.2.3 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6.3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6.3.1 扩大通识课范围,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6.3.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6.3.3 整合校内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威;;《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06期

2 岳思宇;;以思想政治教育 促高校统战发展[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3 王美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变”与“不变”[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4 王艺寰;张学斌;;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5 高鸿翔;;探析智能手机的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23期

6 朱嫣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06期

7 宋彩虹;胡恒钊;;“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研究[J];理论研究;2019年03期

8 崔亚男;;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以山西省晋城市崔河村为例[J];智库时代;2019年32期

9 王振;;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蕴涵的理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02期

10 赵允康;;大数据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农业研究;201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韩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3 贾民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公共精神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5 封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丰富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史姗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谭宇;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李术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9 张社争;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袁阳;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北京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婵;“00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陈强;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王云鹏;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热播影视作品正确认知的对策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陈何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

5 吕劭玮;《论语》中学习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河北经贸大学;2019年

6 马静;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年

7 庄跃;网络信息碎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8 赵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9 廖志理;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10 钱欢欢;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5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45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2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