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0-10-21 20:09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反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社会运动开始兴起,新秩序的地平线正在升起。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进一步加快,粮食危机、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暴力恐怖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也接踵而至,应对“现代性”危机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是科学的、彻底的,他不仅批判了“理性形而上学”,还超越性地提出了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一场哲学革命;不仅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超越性地提出了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论,为中国应对“现代性”危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主要从“现代性”的内涵、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批判、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超越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关于“现代性”的内涵。首先,本部分澄清了在“现代性”概念理解上的困惑,并通过“有限悬搁”的“现象学”方法重新界定了“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在这些概念中,“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有时又难以区分。一方面,“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涵之一,“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实现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是“现代性”的理论园地,“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实践反映。其次,本部分梳理了“现代性”批判的相关理论,发现学界关于“现代性”内涵的研究主要是从价值形态和社会组织形式两大方面展开的。从价值形态来说,“现代性”指的是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理性、主体性”等基本价值观念;从社会组织形式来说,“现代性”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行中形成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科层制”等基本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最后,根据学界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双重批判,本部分又对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批判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考察。通过考察发现,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批判不仅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也是对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这种超越不是外在地颠覆一切的超越,而是内在地辩证的超越。第二部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批判。本部分认为,早期浪漫派批判了理性导致的“虚无主义”,希望通过“浪漫化”的方式解决这一症候;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试图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直接批判“形而上学”;施蒂纳直接撇开“神性”和“形而上学”的规定性,从“我”的立场出发来反叛“形而上学”。然而,不管是早期浪漫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关于“虚无主义”或“形而上学”的批判,都是站在“形而上学”的“基地”上进行的,最终又都会回归“形而上学”,成为它的一支或一个片断。马克思则是要跳出“形而上学”的“基地”,从现实的“感性活动”出发,用“感性的实践活动”取代“思维过程的主体性”,从而颠倒“形而上学”,从根本上变革哲学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了对浪漫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理性”批判的超越和对“理性形而上学”本身的超越。第三部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部分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和批判的出发点是市民社会,具体而言,是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因此,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政治经济学学说史,认为现代政治经济学在斯密那里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受斯密双重研究方法的影响,政治经济学又分野为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另一派是以萨伊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多要素”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批判实现的。马克思从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特征,而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运演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展开的。“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货币拜物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展开,“资本拜物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完成。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科学性、超越性地提出了构建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论。第四部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超越。本部分首先对马克思转变哲学思维方式后所界说的“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论证。本部分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证是以人的“实践”的特殊本性为基础的。通过人的“类”本质考察,马克思区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通过人的“现实”本质考察,马克思又区分了“人”与“人”的差别;通过人的“历史”本质考察,马克思再现了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历程,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倾注了对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价值关怀。其次,本部分对马克思超越“现代性”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进行了深入分析。本部分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由人的“自由”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自由,而是积极的、具体的自由,其现实表现恰恰就是人的劳动。这种“自由”的实现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分工的不断细化,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桎梏”,资本在生产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生产出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的“片断”,消灭私有财产,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强烈呼声,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A81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何谓“现代性”
    2.1 “现代性”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2.1.1 “现代性”概念界定的困惑与澄明
        2.1.2 “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2.1.3 “现代性”批判的当代思潮
    2.2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解读和内在超越
        2.2.1 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
        2.2.2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
        2.2.3 对当代“现代性”批判思潮的回应
第3章 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批判
    3.1 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改造
        3.1.1 结缘浪漫主义
        3.1.2 主体的界限
        3.1.3 “诗”的改造
    3.2 马克思对“唯心辩证法”的颠倒与重构
        3.2.1 澄清“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关联
        3.2.2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
        3.2.3 “颠倒”背后马克思的思想变化和历史境遇
    3.3 马克思对“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3.3.1 “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反叛”
        3.3.2 “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缺陷
        3.3.3 “感性的人的活动”:走出费尔巴哈哲学的困境
第4章 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4.1 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分野
        4.1.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
        4.1.2 李嘉图对斯密“一般劳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4.1.3 萨伊对斯密“多要素”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运演
        4.2.1 “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
        4.2.2 “货币拜物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展开
        4.2.3 “资本拜物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完成
第5章 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超越
    5.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证
        5.1.1 整体的人: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
        5.1.2 现实的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1.3 历史的人: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
    5.2 “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超越“现代性”的崇高追求
        5.2.1 “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
        5.2.2 “个人全面发展”的“全面”
        5.2.3 “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路径
        5.2.4 “自由人联合体”是“真正共同体”的真实表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人江;;关于李嘉图剩余价值理论的争论与马克思的贡献——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史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2 刘森林;;马克思现实观的四个维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05期

3 张奎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4 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5 贾益民;陈欣;;现实主义,抑或浪漫主义?——论马克思美学的生活底蕴[J];哲学研究;2015年03期

6 张雷声;顾海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历史整体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7 张曙光;;“类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1期

8 张奎良;;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演绎程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11期

9 张立鹏;;马克思三大异化生成“人的本质”理论初探[J];哲学研究;2014年10期

10 贺来;张欢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味着什么[J];学习与探索;2014年09期



本文编号:2850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50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8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