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D663.5;D231;D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
四、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手段、技术路线及创新性分析
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节 相关研究对象界定
一、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界定
二、延安时期界定
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界定
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代表人物分析
一、地缘分析
二、思想背景分析
三、家庭背景分析
四、教育背景分析
五、知识结构分析
第二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指导全国抗战的需要
二、武装干部队伍的需要
三、加强边区建设的需要
四、推动新启蒙运动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五、批判教条主义的需要
第二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
一、外部环境相对稳定
二、教育宣传环境相对改善
第三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
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是当务之急
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干部是重中之重
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是力量源泉
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活动
一、宣传活动的原则
二、宣传活动的方法
三、宣传活动的特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活动
第四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哲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二、哲学大众化评价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众化
一、政治经济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二、政治经济学大众化的特点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必要性
二、灌输革命理论
三、培养政治意识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评价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
一、史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及其成果
二、史学大众化评价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大众化
一、文艺大众化的提出
二、文艺大众化的必要性
三、文艺大众化的成就
四、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实现的特点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成就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第五章 延安时期各场域间知识分子在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从全国视角看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第二节 边区外知识分子背景分析
一、活跃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共产党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二、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三、国外进步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背景分析
第三节 各场域间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实践
一、文学艺术大众化方面的互动
二、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大众化方面的互动
三、新闻出版领域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
四、与外国籍知识分子力量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四节 各场域间知识分子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在与反动文化逆流和奴化教育的斗争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二、在与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斗争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三、在“学术中国化”思潮的论战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四、在关于《中国之命运》的论战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第六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成就
第一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形成
三、中国化马克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第三节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俗化
二、推动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第四节 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
一、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五节 为新中国确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奠定基础
第七章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砺炼主体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保证
一、坚定信仰,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方向
二、潜心钻研,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水平
三、普及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第二节 知识分子群体与党的领袖群体的合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
一、政治上尊重和关怀加速知识分子向马克思主义转化
二、知识分子群体与党的领袖群体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节 在实践中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
一、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阵地建设
二、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
三、注重结合实际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整风的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器
一、促进知识分子角色转换
二、知识分子实现“改造者被改造”
三、知识分子由“自发”转向“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五节 重视与各场域间知识分子力量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使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赢得了新闻战线上“封锁与反封锁”的胜利
二、在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
三、促进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活动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第八章 当代知识分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挑战及其应对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二、实践领域的挑战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阵地建设
第三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真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真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四节 当代知识分子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一、主旋律文化遭受着严峻挑战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第五节 加强基层组织和文化团体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称、内涵和途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弓克;论“四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J];长白学刊;2005年02期
3 郑德荣;牟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轨迹和宝贵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盛叶欣;;延安时期邓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党史文苑;2007年14期
5 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4期
6 李明和;外交使团的特殊时光——1944年美军观察组在延安[J];党史纵横;1999年01期
7 苏星鸿;;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8 李成远;;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传承;2009年02期
9 宿秀平;聂家华;;延安时期全党学习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传承;2011年02期
10 王雷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晓丽;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亚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5 曹根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正光;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许华卿;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刘世忠;延安文化人群体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刘萍;艾思奇《大众哲学》及其价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赵兰敏;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5 崔越;文化多元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3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5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