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04:40
   近年来,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研究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相关学术研究成果颇丰,但关于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研究却较为薄弱,学术界涉猎不多。文化与文化理论有所区别。文化是文化理论的实践化,文化理论是文化的凝练和系统化。本文以“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研究”为题,对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三大渊源、哲学依据、核心内涵、历史逻辑、路径选择、基本主体、动力机制、政治意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资产阶级新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三大理论来源;五四新文化运动、苏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国统区左翼文化运动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三大实践来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哲学依据。“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主的”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核心内涵。三段论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历史过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逻辑路径。社会实践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批判与创新是其内在张力,文化冲突是其外在动力。党的领导集体、文化人以及延安的文化团体、新闻报刊等都是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主体,在它们的互动和作用下,形成对文化理论发展的合力,推动着理论的发展。延安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重叠,使得中共致力于夺取文化领导权和工农大众话语权,凸显了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政治意蕴。 回首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历程,笔者以为政治性、先进性、体系性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特征,政治性反映了中共文化理论的价值定位;先进性反映了中共文化理论的时代定位;体系性反映了中共文化理论的自我地位。尽管在当代有个别人对延安时期的中共文化理论提出质疑之声,但笔者以为,在党史中,没有哪个阶段的文化及其理论像延安时期这般深刻、正确和科学。当代中国的国际显赫地位和强大国力佐证了人民共和国及其文化的中国社会史意义,也间接证明了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社会史意义。延安时期中共文化具有现代性精神实质与文化统一性力量,它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行动力。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D23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1 文化、中共文化、延安时期
        1.3.2 文化理论、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
        1.3.3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三大渊源
    2.1 以经世与会通为特色的传统文化
        2.1.1 传统文化的构成与特色
        2.1.2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2 以民主和科学为主旨的新文化
        2.2.1 近代新文化的主题与方向
        2.2.2 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2.3 以革命与解放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3.1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2.3.2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传播与探索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
    3.1 中共文化理论初创阶段
        3.1.1 左翼文化对中共文化理论的影响及其理论遗产
        3.1.2 新启蒙文化的理论贡献
        3.1.3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探索
    3.2 中共文化理论形成阶段
        3.2.1 形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框架
        3.2.2 构建新民主主义文艺体系
        3.2.3 寻求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体系化
    3.3 中共文化理论确立与深化阶段
        3.3.1 人民本位的文化理论及其确立
        3.3.2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化
        3.3.3 知识分子理论的完善
    3.4 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路径选择
        3.4.1 中国化道路
        3.4.2 时代化道路
        3.4.3 大众化道路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哲学依据与核心内涵
    4.1 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哲学依据
        4.1.1 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对立
        4.1.2 实践的认识论
        4.1.3 实践的辩证法
        4.1.4 实践哲学的意义
    4.2 中共文化理论的核心内涵
        4.2.1 民族的理论形态
        4.2.2 科学的现代属性
        4.2.3 大众的阶级立场
        4.2.4 民主的政治诠释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主体
    5.1 党的领导集体与中共文化理论发展
        5.1.1 理论贡献
        5.1.2 方向引领
        5.1.3 实践推动
    5.2 文化人与中共文化理论发展
        5.2.1 郭沫若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文化观
        5.2.2 吕振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5.2.3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
        5.2.4 胡绳的新文化观
    5.3 延安时期的文化团体和新闻报刊
        5.3.1 文化团体及其贡献
        5.3.2 新闻报刊及其贡献
第六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动力机制
    6.1 社会实践是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
        6.1.1 实践带动文化理论发展
        6.1.2 实践提供创作题材
        6.1.3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6.2 批判与创新是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内在张力
        6.2.1 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法
        6.2.2 文化理论的批判与创新
    6.3 文化冲突是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外在推力
        6.3.1 民族文化革命
        6.3.2 阶级文化革命
第七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政治意蕴
    7.1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理论
        7.1.1 意识形态与文化理论
        7.1.2 文化的意识形态化
        7.1.3 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
    7.2 中共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7.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7.2.2 延安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观
    7.3 中共文化理论与文化领导权
        7.3.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概念的提出
        7.3.2 毛泽东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7.4 工农大众话语权
        7.4.1 话语与意识形态体系
        7.4.2 延安时期中共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7.4.3 中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共传统文化研究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朱汉国,李小尉;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单世联;1956年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J];博览群书;2004年06期

5 郭伟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及其启示[J];党的文献;2003年05期

6 周建伟;;毛泽东文化民族性命题之意蕴——以《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J];党的文献;2011年02期

7 ;胡乔木回忆延安整风(上)[J];党的文献;1994年01期

8 赵海龙;拓宏伟;;2001年以来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综述[J];党史文苑;2008年02期

9 高维良;抗战时期党内清算王明教条主义的斗争[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06期

10 杨林书;张闻天“中华民族新文化”观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艳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职干部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晓光;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正光;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4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54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