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
【学位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概述
2.1 现代化的内涵解析
2.1.1 现代化概念内涵的界定
2.1.2 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2.1.3 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类型
2.1.4 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2.2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2.2.1 机器大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2.2.2 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证
2.2.3 科技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杠杆
2.2.4 共产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目标
2.3 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2.3.1 社会主义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3.2 新经济政策是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3.3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2.3.4 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
2.4 斯大林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2.4.1 高度中央集权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2.4.2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2.4.3 农业全盘集体化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4.4 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体制保证
第3章 毛泽东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初步确立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3.1.1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前提
3.1.2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政治目标
3.1.3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方向
3.2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3.2.1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3.2.2 “三大改造”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3.2.3 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
3.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初步确立
3.3.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3.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3.3.3 毛泽东“两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初步确立
3.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及时代局限
3.4.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
3.4.2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脱离了当时中国的现实
3.4.3 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科学擘划
4.1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三步走”宏伟目标的确立
4.1.1 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4.1.2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搞好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4.1.3 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4.1.4 “三个有利于标准”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价值准则
4.1.5 实事求是,科学擘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宏伟蓝图
4.2 江泽民现代化理论与“新三步走”具体目标的确立
4.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
4.2.2 “三位一体”深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4.2.3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下好的三着棋子
4.2.4 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2.5 继往开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规划“新三步走”战略
4.3 胡锦涛现代化理论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
4.3.1 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4.3.2 “四位一体”,开启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3.3 统筹兼顾,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目标的开展
4.3.4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
4.3.5 科学发展,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4.4 习近平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确立
4.4.1 五大发展理念,赋予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理念
4.4.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
4.4.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4.4.4 国家治理现代化,抓住了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牛鼻子”
4.4.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
第5章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启示
5.1 必须坚持现代化目标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2 必须抓住科学技术这个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5.3 必须坚定党的领导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5.4 必须坚定不移走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蓉晖;;关于政治现代化理论的述评[J];法制与社会;2017年20期
2 田晓红;;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才智;2017年22期
3 漆玲;;“四个全面”: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J];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01期
4 刘宇峰;;经典现代化理论及其困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9期
5 徐明;赵越强;;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J];赤子(上中旬);2015年02期
6 安晴;;面向现代化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角度解读[J];长江丛刊;2016年36期
7 布赖恩·Z.塔玛纳哈;郭晓明;;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经验教训[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6年01期
8 霍纪超;;金耀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反思[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王志强;;教育现代化理论:嬗变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10 林佳梅;;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理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何爱国;东亚发展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林爽;现代化视域下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吴若冰;地方政府质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4 韦岚;社会转型视域下的个体自我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5 兰薇;体育发展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黎永红;资本视域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7 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承忠;“五水共治”的长效机制研究: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视角[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8年
2 王天娇;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8年
3 李绍平;政治转型的机制研究—对现代化理论的一项贡献[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李石;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范仁庆;全球化背景下的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内涵、特色与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王鸿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之历史考察[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又萁;马克思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新四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8 梁爽;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6年
9 张斯文;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10 Merve GUNGOR(麦尔唯);现代化理论的证伪:土耳其和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政治文化转型[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4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7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