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党媒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报道框架研究 ——以《人民日报》近40年相关报道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17 03:23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跨亚洲、欧洲、非洲的复杂古代交通系统,在西汉到清朝近2000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西方文化和商品交流的重要渠道,亦是人类历史最悠久、价值影响最深远、时空跨度最广阔、文化内涵最丰富、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座文明荟萃、文化融合、各种宗教并存的文化长廊,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学术考察、文化传播研究一直备受社会各界重视,特别是在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今,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积极构建和参与区域合作,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外来文化强势冲击之下,如何依托文化遗产构建新闻框架、进行舆论宣传,对内传达中国文化主流价值观、进行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对外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软实力,成为我国党媒亟需完成的任务。因此,本文选取《人民日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17年间关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1155篇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框架理论出发,以报道数量、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发展脉络及其跨越的重要时间节点为依据,将40年分为了三个历史阶段:即丝绸之路沉寂阶段(1978年-...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丝绸之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关于文化遗产传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综述小结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党媒新闻框架的关系
2.1 丝绸之路简介
2.1.1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2.1.2 丝绸之路的申遗历程
2.1.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2.2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党媒新闻框架的关系
2.2.1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符合党媒框架的取材要求
2.2.2 党媒新闻框架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的框架分析
3.1 样本范围选择
3.1.1 目标媒体选定
3.1.2 时间范围确定
3.1.3 样本的选定
3.2 类目建构
3.2.1 类目建构的原则
3.2.2 类目构建的种类
3.2.3 信度检验
3.3 《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的内容分析
3.3.1 报道数量: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3.3.2 报道体裁:日趋丰富,侧重深度报道
3.3.3 报道篇幅:以长篇报道增强受众注意
3.3.4 报道版面:重要版面分布情况保持稳定
3.3.5 报道基调: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弘扬正能量
3.3.6 报道主题:主题多元,时代特征强
3.3.7 报道地域:范围广、涵盖地区众多
3.4 小结
第四章 《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框架的变迁
4.1 《人民日报》呈现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媒介形象
4.1.1 第一阶段:连接中外交往的友谊之路
4.1.2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记录之路、经济价值创造之路
4.1.3 第三阶段:国家精神符号的象征之路,民族融合的见证之路
4.2 影响《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框架变化的原因
4.2.1 政治因素
4.2.2 经济因素
4.2.3 文化因素
4.2.4 社会因素
4.3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党媒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报道框架优化策略
5.1 《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框架的不足
5.1.1 题材选择和主题凝练上缺乏人文视角
5.1.2 报道模式化、表层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5.2 我国党媒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框架的优化策略
5.2.1 把握时代机遇,唤醒受众的怀旧情结与文化记忆
5.2.2 凸显人物专访的新鲜性,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5.2.3 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传播的公众议程,多维视角深度挖掘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人民日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相关报道的部分抽样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丝绸之路”的语言学命名及其传播中的话语实践[J]. 王小英.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1)
[2]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构想——以沧州武术数字记忆建构为例[J]. 李晓冉. 兰台世界. 2017(21)
[3]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转型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考察与分析[J]. 严红. 云南社会科学. 2017(04)
[4]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困境与合作研究[J]. 刘珺,郝索,余洁.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7(02)
[5]《新疆日报》民族团结报道的话语分析[J]. 李彧. 传媒. 2016(17)
[6]谁最早命名了“丝绸之路”[J]. 邹立. 文史博览. 2016(09)
[7]“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观察与认知[J]. 王心源,刘洁,骆磊,李丽.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5)
[8]我国西部开发政策轨迹及其效应[J]. 杨庆育. 改革. 2016(05)
[9]青海丝绸之路城市符号传播的探究[J]. 麻晶晶. 西部学刊. 2015(13)
[10]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J]. 文明. 2015(Z1)
博士论文
[1]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D]. 荆琰清.中央民族大学 2016
[2]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 高晓芳.吉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政府、NGO和社区主体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关系研究[D]. 郑首艳.贵州财经大学 2016
[2]丝绸之路背景下的唐代胡风文化传播研究[D]. 郭岚.河北大学 2016
[3]记忆与共鸣: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D]. 史伟婷.长安大学 2015
[4]文化遗产传播现状及有效性研究[D]. 李梦瑜.厦门大学 2014
[5]大众传媒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D]. 张璇.山东大学 2013
[6]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翟燕.电子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82100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丝绸之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关于文化遗产传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综述小结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党媒新闻框架的关系
2.1 丝绸之路简介
2.1.1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2.1.2 丝绸之路的申遗历程
2.1.3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2.2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党媒新闻框架的关系
2.2.1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符合党媒框架的取材要求
2.2.2 党媒新闻框架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的框架分析
3.1 样本范围选择
3.1.1 目标媒体选定
3.1.2 时间范围确定
3.1.3 样本的选定
3.2 类目建构
3.2.1 类目建构的原则
3.2.2 类目构建的种类
3.2.3 信度检验
3.3 《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的内容分析
3.3.1 报道数量: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3.3.2 报道体裁:日趋丰富,侧重深度报道
3.3.3 报道篇幅:以长篇报道增强受众注意
3.3.4 报道版面:重要版面分布情况保持稳定
3.3.5 报道基调: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弘扬正能量
3.3.6 报道主题:主题多元,时代特征强
3.3.7 报道地域:范围广、涵盖地区众多
3.4 小结
第四章 《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框架的变迁
4.1 《人民日报》呈现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媒介形象
4.1.1 第一阶段:连接中外交往的友谊之路
4.1.2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记录之路、经济价值创造之路
4.1.3 第三阶段:国家精神符号的象征之路,民族融合的见证之路
4.2 影响《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框架变化的原因
4.2.1 政治因素
4.2.2 经济因素
4.2.3 文化因素
4.2.4 社会因素
4.3 小结
第五章 我国党媒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报道框架优化策略
5.1 《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框架的不足
5.1.1 题材选择和主题凝练上缺乏人文视角
5.1.2 报道模式化、表层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5.2 我国党媒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报道框架的优化策略
5.2.1 把握时代机遇,唤醒受众的怀旧情结与文化记忆
5.2.2 凸显人物专访的新鲜性,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5.2.3 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传播的公众议程,多维视角深度挖掘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人民日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相关报道的部分抽样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丝绸之路”的语言学命名及其传播中的话语实践[J]. 王小英.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1)
[2]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构想——以沧州武术数字记忆建构为例[J]. 李晓冉. 兰台世界. 2017(21)
[3]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转型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考察与分析[J]. 严红. 云南社会科学. 2017(04)
[4]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困境与合作研究[J]. 刘珺,郝索,余洁.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7(02)
[5]《新疆日报》民族团结报道的话语分析[J]. 李彧. 传媒. 2016(17)
[6]谁最早命名了“丝绸之路”[J]. 邹立. 文史博览. 2016(09)
[7]“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观察与认知[J]. 王心源,刘洁,骆磊,李丽.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5)
[8]我国西部开发政策轨迹及其效应[J]. 杨庆育. 改革. 2016(05)
[9]青海丝绸之路城市符号传播的探究[J]. 麻晶晶. 西部学刊. 2015(13)
[10]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J]. 文明. 2015(Z1)
博士论文
[1]贺兰山岩画文化遗产信息大众传播研究[D]. 荆琰清.中央民族大学 2016
[2]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 高晓芳.吉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政府、NGO和社区主体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关系研究[D]. 郑首艳.贵州财经大学 2016
[2]丝绸之路背景下的唐代胡风文化传播研究[D]. 郭岚.河北大学 2016
[3]记忆与共鸣: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D]. 史伟婷.长安大学 2015
[4]文化遗产传播现状及有效性研究[D]. 李梦瑜.厦门大学 2014
[5]大众传媒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D]. 张璇.山东大学 2013
[6]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翟燕.电子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82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98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