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传统商贸城镇文化景观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8 06:43
本论文是由李和平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51178479)”的子课题——西南山地传统商贸城镇文化景观的研究部分。基金课题针对近年来西南山地城镇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环境破坏、因地制宜营建观念缺失等现实问题,引入文化景观研究视角,通过对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出其发展演进规律及动力机制,从而寻找出一套适宜性的保护更新方法。本文在基金体系中,隶属于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的演进过程研究以及动力机制研究这两部分内容。论文以“西南山地”为地域研究背景,以“文化景观”为新的研究视角,选取传统商贸城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南山地传统商贸城镇文化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其发展演变的特定规律,并推导出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动力机制,从而建立起西南山地传统商贸城镇的适应性保护更新方法。论文切入了“文化景观”的新视角,对传统商贸城镇文化景观的物质构成系统、文化构成系统以及二者共同叠加而成的物质空间载体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研究传统商贸城镇的发展演进过程,从而归纳出其发展演进的一般性规律和主导动力机制。旨在探讨一...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南地区丰富多样的城镇类型Fig1.1Therichtypesofthetownsinthesouthwestareas来源:根据资料整理
它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展示出中国古代城镇建设中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精神内涵。因此,“文化景观”视角的切入,改变了以往将遗产作为静态遗址保护的方式,通过对商贸城镇文化景观的演进过程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充分挖掘其自然人文内涵,提炼出此类城镇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从而采取有效的可持续保护更新措施,实现“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的‘积极保护’”①。1.1.2 本研究与课题基金的关系论文是由李和平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51178479)”的一个组成部分。基金课题针对近年来西南山地城镇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环境破坏、因地制宜营建观念缺失等现实问题,引入文化景观研究视角,通过对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出其发展演进规律及动力机制,从而寻找出一套适宜性的保护更新方法。该基金研究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的构成类型研究、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的演进过程研究、西南山地城
进行横向的剖析比较;也可以针对单一类型城镇的文化景观,对其不同层面的空间载体进行深入的探索分析(图1.3)。本文是以西南山地传统商贸城镇这一特定类型的城镇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演进过程和动力机制而进行的研究(图 1.4)。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① 研究目的论文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和分析,而是要通过研究和分析提出适应性的解决方法,对此类型的研究对象提供相同的思路。图 1.3 多维度研究切入方向与本文的研究聚焦Fig 1.3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research focus of the Thesis资料来源:自绘图 1.4 本次论文研究内容Fig 1.4The specific studies of The Thesis资料来源: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江上的码头[J]. 邓晓,何瑛. 中国三峡. 2012(08)
[2]论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文化交融及其发展途径[J]. 王丽萍,秦树才. 学术探索. 2010(04)
[3]清代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茶叶集散市场[J]. 陶德臣. 贵州茶叶. 2010(02)
[4]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规划[J]. 王景慧. 小城镇建设. 2010(04)
[5]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 单霁翔. 东南文化. 2010(02)
[6]浅析洛带古镇的空间形态[J]. 谢常勇,傅红. 四川建筑. 2009(05)
[7]小议历史城镇发展中的文脉延续[J]. 顾静. 小城镇建设. 2009(06)
[8]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与国际共识(一)[J]. 单霁翔. 建筑创作. 2009(06)
[9]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李和平,肖竞. 中国园林. 2009(02)
[10]西南古道的民间性及其经济、文化双重价值[J]. 李旭. 中华文化论坛. 2008(S2)
博士论文
[1]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唐代西南地区农村市场与商品流通[D]. 宋健.西南大学 2010
[2]传统商业街的形态研究[D]. 黄清明.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丽江大研古镇传统聚落初探[D]. 郑曦.重庆大学 2006
[4]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D]. 戴彦.重庆大学 2003
[5]四川传统场镇中心空间研究[D]. 钟健.西南交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04533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南地区丰富多样的城镇类型Fig1.1Therichtypesofthetownsinthesouthwestareas来源:根据资料整理
它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展示出中国古代城镇建设中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精神内涵。因此,“文化景观”视角的切入,改变了以往将遗产作为静态遗址保护的方式,通过对商贸城镇文化景观的演进过程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充分挖掘其自然人文内涵,提炼出此类城镇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从而采取有效的可持续保护更新措施,实现“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的‘积极保护’”①。1.1.2 本研究与课题基金的关系论文是由李和平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51178479)”的一个组成部分。基金课题针对近年来西南山地城镇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环境破坏、因地制宜营建观念缺失等现实问题,引入文化景观研究视角,通过对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出其发展演进规律及动力机制,从而寻找出一套适宜性的保护更新方法。该基金研究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的构成类型研究、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的演进过程研究、西南山地城
进行横向的剖析比较;也可以针对单一类型城镇的文化景观,对其不同层面的空间载体进行深入的探索分析(图1.3)。本文是以西南山地传统商贸城镇这一特定类型的城镇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演进过程和动力机制而进行的研究(图 1.4)。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① 研究目的论文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性的研究和分析,而是要通过研究和分析提出适应性的解决方法,对此类型的研究对象提供相同的思路。图 1.3 多维度研究切入方向与本文的研究聚焦Fig 1.3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research focus of the Thesis资料来源:自绘图 1.4 本次论文研究内容Fig 1.4The specific studies of The Thesis资料来源: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江上的码头[J]. 邓晓,何瑛. 中国三峡. 2012(08)
[2]论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文化交融及其发展途径[J]. 王丽萍,秦树才. 学术探索. 2010(04)
[3]清代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茶叶集散市场[J]. 陶德臣. 贵州茶叶. 2010(02)
[4]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规划[J]. 王景慧. 小城镇建设. 2010(04)
[5]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 单霁翔. 东南文化. 2010(02)
[6]浅析洛带古镇的空间形态[J]. 谢常勇,傅红. 四川建筑. 2009(05)
[7]小议历史城镇发展中的文脉延续[J]. 顾静. 小城镇建设. 2009(06)
[8]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与国际共识(一)[J]. 单霁翔. 建筑创作. 2009(06)
[9]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李和平,肖竞. 中国园林. 2009(02)
[10]西南古道的民间性及其经济、文化双重价值[J]. 李旭. 中华文化论坛. 2008(S2)
博士论文
[1]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唐代西南地区农村市场与商品流通[D]. 宋健.西南大学 2010
[2]传统商业街的形态研究[D]. 黄清明.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丽江大研古镇传统聚落初探[D]. 郑曦.重庆大学 2006
[4]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D]. 戴彦.重庆大学 2003
[5]四川传统场镇中心空间研究[D]. 钟健.西南交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04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00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