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污名化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舆情成因与化解路径

发布时间:2021-03-11 23:06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和沿线国家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然而有西方大国再启"中国威胁论",污名化中国形象,并以"C5+1"为互动模式,提出"美国中亚新战略",在"一带一路"关键支点——中亚地区,藉助本土媒体传播共振,以"舆论强势""舆情他塑"和虚拟信息情境或失实舆论导向,塑造中亚民众的对华认知错位;在当地呈现出域外媒体与本土社交平台对接、多源性网络言论偏差、非理性情绪宣泄的社会舆情格局,影响了中亚国家的社会稳定,恶化了中国周边环境。新时期污名化中国在中亚弥散的突出特点是,内外因素相互交织,舆论环境错综复杂,社会成因呈多重维度,利用从众心理,以信息操纵为途径,通过"发射性控制"的负面累积效应来反制"一带一路",构成基础设施项目在地化建设的难点和风险。这事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我国海外利益安全,值得关注研究并提出化解之策。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0 页

【文章目录】:
一、 中亚地区“中国威胁论”的舆情格局与多重维度
    (一) 西方“舆论强势”“舆情他塑”与本土媒体的传播共振,造成民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二) 诋毁性舆情与内源性矛盾相促发,催生非理智社会行为,推动突发性事件频率增加
    (三) 中亚主流媒体回应不及时,政府引导不给力,导致社会情绪激化,舆情风险扩大
二、 污名化中国的舆情呈现方式和路径选择
    (一) 呈现方式与特点
        1. “精英对话”——误导
        2.“网络平台”——推手
        3.“历史记忆”——虚构
        4.“官方外交”——定调
    (二) 途径选择与行为
        1.域外政治势力插手与支持是症结所在
        2.受西方控制的非政府组织深入宗教活动场所推波助澜
        3.中亚某些政治异见者社会运动以“中国威胁论”作为对抗现政权的舆论工具
        4.极端主义势力欲利用“中国威胁论”达到政治目的
        5.片面解读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历史关系
三、 “中国威胁论”在中亚地区的负面累积效应与分析
    1.刺激效应与特点:扩大抨击中国范围,以针对中国边疆事务和人文特点为反华新政关键方向
    2.遏制手段与影响:推进“C5+1”和“美国中亚新战略”,媒体曲意迎合,削弱“一带一路”吸引力
四、 应对与化解污名化中国舆情的思考
    (一) 广泛布设舆论平台,加强话语体系构建,推进“一带一路”与中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接
    (二) 塑造中国企业正面形象,遵守所在国家法律,协调文明差异,融入本土文化,开展务实合作
    (三)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共建合作治理公共危机共同体,应对新冠疫情引发的区域性风险挑战
    (四) 打造“文明之路”,构建高品质民心相通格局,化解污名化中国的负面效应
五、 结 语



本文编号:3077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077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7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