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研究
本文关键词:《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严重冲击,在地域意义上将中国分割成国统区、沦陷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其中也包括知识分子的流亡。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导致了知识分子集体文化认同危机,在家国情怀的驱使下,知识分子纷纷走出书斋寻求报国之地,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得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得以重新确认,敌后的报刊成为学人报国的平台。而国统区、沦陷区和抗日根据地也形成了各自的媒介系统。其中,抗日根据地的媒介环境由中共的宣传系统和党报系统建构。晋察冀根据地作为中共创建的首个抗日根据地,其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作为创刊最早、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区党报是众多根据地党报的代表之一,在构建抗日根据地的舆论场域和政治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晋察冀日报》先后培养的新闻队伍达500多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本文在考察晋察冀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舆论背景下,以《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该群体的聚合过程和发展脉络,重点考察该群体中涌现出的杰出报人。在中共党报体系之下,《晋察冀日报》报人由于社长邓拓个人力量的吸引、知识分子文化交往的推动以及战地报人军事报道的感染等原因,从兼职到专职、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报人经历了革命再教育、“新闻学校”——报社培养、“燕赵风骨”精神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共报人群体。建国后,该报人群体分赴各地开展党报系统或宣传部门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共新闻事业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方面的走向。较同时期的其他中共报人,《晋察冀日报》报人的群体性影响更为显著;较自由主义报人群体,《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又有本质不同。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一章,将《晋察冀日报》置于抗日战争华北战区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在抗日根据地的舆论场域之下,分析《晋察冀日报》的媒介环境,并梳理《晋察冀日报》的发展沿革。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二章,从整体上描绘《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聚合过程。从组织化的首度聚集到报社结构化的定型,报人从只有3人成长为500多人;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报人队伍也由500多人精简到200多人;而后在张家口市办报时期,由于文艺队伍的加入,报人群体又增至700余人。在前后进出报社的近千人中,有30余位报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报人群体的聚合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三章,从对《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进行细描,深入剖析报人群体的聚合原因、群体结构和群体特征。该报报人群体通过组织调配实现最初的聚集,而后由于社长邓拓的努力、文艺队伍的加入和副刊阵地的壮大,社内社外战地报人、军事战线与文化战线和地方通讯网组成了鲜明的群体结构,深入剖析发现,该报人群体在地缘、学缘等背景上也呈现出群体性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最后一章,将《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置于中共新闻事业史的长河中,总结分析《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走向和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其他中共报人队伍,突出展现《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所具有的精神内核,为当今报业发展提供镜鉴。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总结归纳《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群体结构、群体特征和历史影响,考察这一群体在抗战语境下的身份确认,试图展现以邓拓为核心的《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精神内核,并将《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置于历史坐标中,对《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在中共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作出客观评判。
【关键词】:《晋察冀日报》 报人群体 群体特征 群体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9.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2
- 一、论文选题来源10-11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1-19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19
- 五、关键概念的界定19-21
- 六、创新点及特色21-22
- 第一章 《晋察冀日报》概况22-28
- 第一节 晋察冀根据地的历史概览22-25
- 一、晋察冀根据地的社会背景22-23
- 二、抗战语境下的舆论场域23-25
- 第二节 《晋察冀日报》发展历程25-28
- 一、前身《抗敌报》阶段25-26
- 二、反“扫荡”期间“游击办报”、“全党办报”26
- 三、转战张市的“城市大报”26-27
- 四、解放战争后走向“大党报”27-28
- 第二章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概貌28-42
- 第一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基本情况28-32
- 一、研究主体28-30
- 二、背景分析30-32
- 第二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历史沿革32-34
- 一、报人首度政治聚集32
- 二、报人群体结构定型32-33
- 三、报人队伍的精简33-34
- 四、文艺报人的会师34
- 第三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核心人物34-42
- 一、灵魂人物邓拓35-36
- 二、战地报人36-39
- 三、“文化人”39-42
- 第三章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细描42-61
- 第一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聚合缘由42-50
- 一、政治强制力42
- 二、社长的用人之道42-44
- 三、“文化人”的两度聚合44-46
- 四、副刊阵地的吸引46-50
- 第二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结构50-57
- 一、社内外的战地报人群50-54
- 二、大后方——通讯员队伍54-55
- 三、社内外的文艺报人群55-57
- 第三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特征57-58
- 一、非传统性的聚合57
- 二、革命化的教育经历57-58
- 三、来自沦陷区的迁徙58
- 第四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精神实质58-61
- 一、“士”文化传统与书生办报58-59
- 二、“燕赵风骨”的革命化表达59-61
- 第四章 历史长河中的《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61-71
- 第一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影响61-65
- 一、构建中共党报框架61-62
- 二、走向和归宿62-65
- 第二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作为65-68
- 一、领导人物的精神引领66-67
- 二、战地报人的职业化开拓67
- 三、“新闻学校”的培养67-68
- 第三节 《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的地位68-71
- 一、“书生办报”的集中体现68-69
- 二、独具特色的中共报人群体69-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6
- 附录76-79
- 致谢79-8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晋察冀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会举行[J];新闻采编;2008年01期
2 刘莹;;《晋察冀日报》传播效果分析[J];采写编;2009年02期
3 杨芳秀;;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J];新闻战线;2010年02期
4 张金凤;;《晋察冀日报》的宣传策略简论[J];新闻界;2011年02期
5 张金凤;;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在阜平的出版宣传研究[J];新闻界;2012年19期
6 左禄;;坚持敌后抗战的《晋察冀日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6年03期
7 高洪;;《晋察冀日报》的副刊[J];新闻研究资料;1991年01期
8 武志勇;宋阳;;论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的发行工作[J];新闻大学;2006年02期
9 周正昂;;《晋察冀日报》之《老百姓》副刊对当代副刊的启示[J];采.写.编;2007年01期
10 张培;马艺;;《晋察冀日报》在抗战时期的政府形象传播[J];军事记者;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箫玉;《晋察冀日报》: 战史编成三千页[N];石家庄日报;2011年
2 记者 冯文礼;《晋察冀日报》创刊70周年纪念会举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韩立杰;穿越时空的追寻[N];文艺报;2003年
4 任佳;邓拓之女执教乡村报前恩[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姚琳 实习生 王莹;豪情镌青山 风骨昭后人[N];保定日报;2005年
6 杨贞(江西);添两字 伪造一本书[N];中国商报;2003年
7 奚景鹏;添两字:伪造一本书[N];中国商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丽;《晋察冀日报》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马会玲;《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研究(1949-1952)[D];南京大学;2013年
3 李伟;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战争报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莹斐;《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5 储冠群;《晋察冀日报》“国内外大事述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张玉兰;论《晋察冀日报》对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贡献[D];湘潭大学;2014年
7 巴晓彬;邓拓与《晋察冀日报》[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晋察冀日报》报人群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08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