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认同”遮蔽“左右”:对台湾地区社会分歧与选举政治竞争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1-03-29 19:15
  由于本土化的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历史脉络的特殊性,台湾经济性社会分歧议题长期受到认同性社会分歧的压制。虽然台湾的经济低迷与贫富差距的拉大相对增强了"左右—分配"的分量,但民进党在选举政治中操弄香港议题、大陆因素,快速升温认同议题,并将认同与左右分歧进行叠加,这在2020选举中均得以清晰展现。在台湾选举的周期性波动中,大陆因素在岛内"认同—左右"社会分歧与政治动员竞争中如何发挥其效应,以及发挥何种效应,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文章来源】:台海研究. 2020,(03)

【文章页数】:11 页

【图文】:

“认同”遮蔽“左右”:对台湾地区社会分歧与选举政治竞争的观察


对蔡英文的领导能力评价(%)

趋势图,台湾,民众,身份


台湾地区自20世纪80年末期实施“解严”以来,岛内本土化进程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及两岸关系多个面向,党际竞争与具有族群区隔性的本土化所潜藏的“台湾民族主义”互为利用,李登辉与陈水扁时期均以“本土化”作为寻求重新定位所谓“国家”认同的基础,由此造成台湾地区制度性认同、族群性认同、文化性认同的结构性变动。[3]这包括“修宪”、“直选”、“冻省”、“两国论”、终止“国统纲领”等,极大地改变了原来规范意义上涵盖大陆地区的“一中”“法律体制”,以及民进党等党派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混合于民主运动中,内部消解国民党“中华民族主义”,外部抵抗大陆统一压力。在此期间,“台独”意识也借力台湾经济全球化、本土化的价值多元转型、周边局势变动等契机快速发展,李登辉与陈水扁时期的台湾当局不断调整教育课纲,将“台湾文化”独立出中国文化,塑造台湾人“命运共同体意识”,[4]社会层面的社区总体营造、乡土教学等本土化文化运动也试图切断与中华民族联系、建构“台湾民族”认同(见图1)。(二)“认同”分歧超过“左右”分歧

趋势图,立场,台湾,民众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台湾内部的“认同”社会分歧超过“左右”的物质性阶级社会分歧。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后建立了整套的威权管制体系,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左翼力量采取高压,维持政治与社会稳定,并采用东亚“发展型”模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通过土地改革、提高农户非农所得、压低城乡所得水平差距,推动实质工资成长、平均投资等策略,较好地解决社会所得分配问题。[1]另一方面是岛内民主化转型与本土意识政治性动员高度连接,使台湾的民主运动更多的沿着“省籍/族群—身份/国家认同—两岸统独”路线的快捷动员方式展开(见图2),[2]而较少从西方类似阶段的物质性阶级议题、社会议题展开。因此,岛内的认同政治便压倒阶级与分配政治,成为台湾长期政治竞争的主轴,从而出现“认同独秀、左右缺位”的情况。[3]二、大陆因素与岛内“认同”、“左右”分歧的连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台湾地区社会分歧变动与政治竞争主轴转移[J]. 殷存毅,吴维旭.  台湾研究. 2017(05)
[2]本土化背景下台湾青年学生的身份与文化认同——基于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J]. 李毓峰,吴维旭.  台湾研究. 2017(04)
[3]台湾青年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困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J]. 张宝蓉.  台湾研究. 2015(04)
[4]“反服贸”背后的贫富分化与阶级政治[J]. 郑振清.  文化纵横. 2014(03)
[5]两岸垂直分工抑或水平分工?——一个全球商品链分析之观点[J]. 罗加德.  公共管理评论. 2004(02)
[6]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J]. 陈孔立.  台湾研究集刊. 2002(02)



本文编号:3108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08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f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