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理论”的缘起及其三大问题域
发布时间:2021-05-11 14:18
本文主要考察了“后理论”的缘起与“后理论”的主要成就。第一章概述了本文的选题、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价值,并对核心概念“理论”、“后理论”作了界定。第二章先详细梳理了“理论”的兴起、主要流派及其对文学研究产生的影响。“理论”兴起于索绪尔的结构符号学语言学,是语言论转向的产物,旨在探索意义的生产和运作机制。基于语言论的立场,“理论”很快从文学领域扩展至整个人文学科,形成了语言论诗学、话语政治学、语言论人类学、语言论精神分析、语言论马克思主义和解构论等流派。“理论”改变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使文学理论从纯粹的文本研究转向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然后考察了“理论”是如何进入“后理论”阶段。在经历了鼎盛期之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理论”走向一个自我反思的阶段,其中“理论”终结论是“后理论”兴起的契机。作为对“理论”的回应和反思,“后理论”对待“理论”主要有三种态度:反对和抵制“理论”;支持和捍卫“理论”;改进和完善“理论”。其中改进“理论”的观点对于“理论”的发展最具有建设性和积极价值,也是本文重点阐释的内容。本文的后三章致力于介绍“后理论”在改进“理论”之后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就。第三章...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及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简介
1.1.3 研究价值和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理论与“理论”
1.2.2 “后理论”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后理论”的缘起:从“理论”到“后理论”
2.1 “理论”的兴起及其后果
2.1.1 “理论”的兴起
2.1.1.1 索绪尔的结构符号学语言学与语言论转向
2.1.1.2 文学的“理论”
2.1.1.3 从文学的“理论”到“理论”
2.1.2 “理论”的主要流派
2.1.2.1 语言论诗学
2.1.2.2 话语政治学
2.1.2.3 语言论人类学、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
2.1.2.4 解构论
2.1.3 “理论”的后果
2.1.3.1 从一元性到多元性
2.1.3.2 从学科性到跨学科性
2.1.3.3 从文学到文学性
2.1.3.4 从独立自足到社会政治批评
2.2 “理论”的终结与“后理论”的缘起
2.2.1 “理论”的终结
2.2.2 “后理论”的缘起
2.2.3 “后理论”对“理论”的态度
2.2.3.1 反对和抵制“理论”
2.2.3.2 捍卫和支持“理论”
2.2.3.3 改善和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后理论”的问题域之一:“后人文”的书写
3.1 后人类研究
3.1.1 我们如何变成后人类
3.1.2 赛博格的隐喻
3.1.3 后人类:游牧主体
3.2 动物问题
3.2.1 人类中心主义传统
3.2.2 欧陆哲学中的动物问题
3.2.3 美国的动物问题
3.3 生态批评
3.3.1 从人类纪到克苏鲁纪
3.3.2 “自然”的重构
3.4 物的转向:思辨实在论
3.5 本章小结
4 “后理论”的问题域之二:政治的景观
4.1 生命政治
4.1.1 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
4.1.2 当代生命的“政治”
4.1.3 当代“生命”的政治
4.2 酷儿与政治
4.2.1 酷儿理论:从福柯到塞芝维克
4.2.2 酷儿政治
4.3 新左翼政治
4.3.1 雅克·朗西埃:无分者之分
4.3.2 阿兰·巴迪欧:事件与真理
4.3.3 斯拉沃热·齐泽克:行动与主体
4.4 本章小结
5 “后理论”的问题域之三:审美与文学的转向
5.1 新审美主义
5.1.1 激进审美:情感与民主
5.1.2 歧感:政治与美学
5.2 文学的转向
5.2.1 从新批评到新形式主义
5.2.2 文学的统治
5.2.3 “理论”与文学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后理论”:终结还是延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建文学形式的政治维度——以伊格尔顿《如何读诗》为例[J]. 张蕴贤. 当代文坛. 2018(02)
[2]新审美主义初探——透视后理论时代西方文论的一个面相[J]. 朱立元,张蕴贤. 学术月刊. 2018(01)
[3]“同伴物种”的后人类批判及其限度[J]. 但汉松. 文艺研究. 2018(01)
[4]后人类主义:理论与实践[J]. 孙绍谊. 电影艺术. 2018(01)
[5]审美与政治:当代西方美学的政治转向及其理论路径[J]. 段吉方. 外国文学研究. 2017(06)
[6]“历史终结”时代政治主体的形塑——精神分析视野下欧洲“激进左翼”的方案[J]. 周治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7]实在论的“思辨转向”——当代欧陆哲学视域下的思辨实在论[J]. 郝苑,孟建伟. 哲学动态. 2017(04)
[8]如何凝视动物? 在人类纪的边缘重思动物性[J]. 姜宇辉. 新美术. 2017(02)
[9]人类纪、资本纪、种植纪、克苏鲁纪 制造亲缘[J]. 唐娜·哈拉维,刁俊春. 新美术. 2017(02)
[10]语言转向与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变迁[J]. 汪正龙.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本文编号:3181555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及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简介
1.1.3 研究价值和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理论与“理论”
1.2.2 “后理论”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后理论”的缘起:从“理论”到“后理论”
2.1 “理论”的兴起及其后果
2.1.1 “理论”的兴起
2.1.1.1 索绪尔的结构符号学语言学与语言论转向
2.1.1.2 文学的“理论”
2.1.1.3 从文学的“理论”到“理论”
2.1.2 “理论”的主要流派
2.1.2.1 语言论诗学
2.1.2.2 话语政治学
2.1.2.3 语言论人类学、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
2.1.2.4 解构论
2.1.3 “理论”的后果
2.1.3.1 从一元性到多元性
2.1.3.2 从学科性到跨学科性
2.1.3.3 从文学到文学性
2.1.3.4 从独立自足到社会政治批评
2.2 “理论”的终结与“后理论”的缘起
2.2.1 “理论”的终结
2.2.2 “后理论”的缘起
2.2.3 “后理论”对“理论”的态度
2.2.3.1 反对和抵制“理论”
2.2.3.2 捍卫和支持“理论”
2.2.3.3 改善和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后理论”的问题域之一:“后人文”的书写
3.1 后人类研究
3.1.1 我们如何变成后人类
3.1.2 赛博格的隐喻
3.1.3 后人类:游牧主体
3.2 动物问题
3.2.1 人类中心主义传统
3.2.2 欧陆哲学中的动物问题
3.2.3 美国的动物问题
3.3 生态批评
3.3.1 从人类纪到克苏鲁纪
3.3.2 “自然”的重构
3.4 物的转向:思辨实在论
3.5 本章小结
4 “后理论”的问题域之二:政治的景观
4.1 生命政治
4.1.1 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
4.1.2 当代生命的“政治”
4.1.3 当代“生命”的政治
4.2 酷儿与政治
4.2.1 酷儿理论:从福柯到塞芝维克
4.2.2 酷儿政治
4.3 新左翼政治
4.3.1 雅克·朗西埃:无分者之分
4.3.2 阿兰·巴迪欧:事件与真理
4.3.3 斯拉沃热·齐泽克:行动与主体
4.4 本章小结
5 “后理论”的问题域之三:审美与文学的转向
5.1 新审美主义
5.1.1 激进审美:情感与民主
5.1.2 歧感:政治与美学
5.2 文学的转向
5.2.1 从新批评到新形式主义
5.2.2 文学的统治
5.2.3 “理论”与文学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后理论”:终结还是延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建文学形式的政治维度——以伊格尔顿《如何读诗》为例[J]. 张蕴贤. 当代文坛. 2018(02)
[2]新审美主义初探——透视后理论时代西方文论的一个面相[J]. 朱立元,张蕴贤. 学术月刊. 2018(01)
[3]“同伴物种”的后人类批判及其限度[J]. 但汉松. 文艺研究. 2018(01)
[4]后人类主义:理论与实践[J]. 孙绍谊. 电影艺术. 2018(01)
[5]审美与政治:当代西方美学的政治转向及其理论路径[J]. 段吉方. 外国文学研究. 2017(06)
[6]“历史终结”时代政治主体的形塑——精神分析视野下欧洲“激进左翼”的方案[J]. 周治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7]实在论的“思辨转向”——当代欧陆哲学视域下的思辨实在论[J]. 郝苑,孟建伟. 哲学动态. 2017(04)
[8]如何凝视动物? 在人类纪的边缘重思动物性[J]. 姜宇辉. 新美术. 2017(02)
[9]人类纪、资本纪、种植纪、克苏鲁纪 制造亲缘[J]. 唐娜·哈拉维,刁俊春. 新美术. 2017(02)
[10]语言转向与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变迁[J]. 汪正龙.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本文编号:3181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81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