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办报与重庆办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政治动员比较研究(1942-1945)
发布时间:2021-05-15 19:41
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是中共党报历史上的两份里程碑式的报纸,在20世纪40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1949年以后,《解放日报》的办报模式被更多地运用于建国后的中共党报。但总的来说,《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是中共农村办报和城市办报经验的集中体现,在不同的程度上为之后的中共党报提供了参考。同作为中共党报,由于分别在延安和重庆出版,《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在办报模式和风格上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二者所处的不同地域环境,进一步可以归纳为农村办报和城市办报、解放区办报和国统区办报的不同环境的作用。作为肩负宣传动员任务的党报,它们在政治动员上的差异是两种办报模式的集中反映,能够以小见大地窥视出延安《解放日报》和新华《新华日报》办报模式的差异所在。本文选择了两份报纸所共同进行的抗战动员、面向农村与执政需要的《解放日报》大生产动员、面向城市与斗争需要的《新华日报》工人阶级动员为具体分析对象,进而分析和总结出两份报纸不同的动员策略及其背后的区域环境因素。本文研究了在延安与重庆不同社会图景和办报环境之下,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在政治动员的对象、方式、目的和思维等方面...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延安《解放日报》相关研究
二、重庆《新华日报》相关研究
三、中共党报模式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政治动员理论阐述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在延安与在重庆:《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办报环境与角色承担
第一节 延安办报:《解放日报》的清凉山岁月
一、延安《解放日报》办报环境
1、农村办报
2、解放区办报
二、走向“完全党报”:《解放日报》的角色与成就
第二节 重庆办报:《新华日报》的战斗岁月
一、重庆《新华日报》办报环境
1、城市办报
2、国统区办报
二、“新华军”的炼成:《新华日报》的角色与成就
第二章 《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抗战动员对比
第一节 抗战报道对比
一、《解放日报》:凸显中共抗战
1、中共领导:所向披靡
2、正面战场:败军之势
3、战绩总结:成果丰硕
二、《新华日报》:均衡报道彰显团结
1、报道维度:综合多元
2、国民党军:奋勇抗日
第二节 对待国民党抗战的不同策略
一、锋芒突出的《解放日报》:批评国民政府
1、指责国民党政府抗战失利
2、指责国民政府反共行为
二、锋芒稍敛的《新华日报》:建构统一战线
1、彰显国民党抗日决心
2、呼吁团结抗战
3、扩大视角:社会各界的救亡活动
第三节 动员方式对比
一、宣传说教:自上而下的《解放日报》评论
1、文风:直白通俗、情绪鲜明
2、态度:指导与说教
二、嘤鸣求友:来自各界的《新华日报》文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农村与执政需要:《解放日报》的大生产动员
第一节 边区大生产动员:《解放日报》的重要任务
一、轰轰烈烈的生产浪潮: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二、当务之急:大生产动员的必要性
第二节 《解放日报》的大生产新闻报道
一、报道主题与态度
1、政府行为报道
2、工农业大生产状况报道
3、部队生产报道
二、英雄的建构:典型报道涌现
1、农业典型——吴满有
2、工业典型——赵占魁
3、部队典型——三五九旅
第三节 《解放日报》大生产动员策略
一、深入群众,反映农村生活
二、营造竞争,调动生产积极性
三、掌握时机,有的放矢
四、通俗文风,贴合读者品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城市与斗争需要:《新华日报》的工人阶级动员
第一节 工人阶级动员:《新华日报》的重要任务
一、面向工人:《新华日报》读者群研究
二、政治需求:工人阶级动员的必要性
第二节 《新华日报》的工人阶级报道
一、报道主题与态度
1、工人生活和工作情形报道
2、工人运动报道
二、突破封锁,近距离采访
第三节 《新华日报》的工人动员策略
一、高举抗战旗帜,寻求统一目标
二、反映生活困境,帮助争取权利
三、刊登工人文章,提供发声渠道
四、凝聚工人阶级,增强群体意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生态下的《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动员对比
第一节 农村办报与城市办报
一、农民与工人市民:动员对象的差异
二、自上而下与群众路线:动员方式的差异
三、直白通俗与政治隐喻:动员风格的差异
第二节 解放区办报与国统区办报
一、舆论利器与迂回表达:动员力度的差异
二、执政需要与斗争需要:动员目的的差异
三、政治权威与统一战线:动员思路的差异
结语 延安办报与重庆办报:中共党报历史上的两种模式
一、意义
1、延安模式之于中共党报史的意义
2、重庆模式之于中共党报史的意义
二、启发与反思
三、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引导——以《新华日报》副刊为例[J]. 熊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2]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三个里程碑——建党九十周年前夕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J]. 董乐铄. 新闻研究导刊. 2011(07)
[3]整风前中共党报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困境[J]. 王灏,王定.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4]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典型人物报道分析——以解放日报对吴满有的报道为例[J]. 郭文静,杨阳. 青年记者. 2011(02)
[5]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大后方工人的政治动员[J]. 王永恒. 新闻爱好者. 2009(22)
[6]重塑党报:《解放日报》改版深层动力之探析[J]. 王润泽. 国际新闻界. 2009(04)
[7]试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经营管理[J]. 刘洪.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8]中国共产党“党报模式”的初始发展[J]. 王晓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9]重庆《新华日报》的广告经营初探[J]. 吴果中. 国际新闻界. 2006(08)
[10]延安《解放日报》广告作用初探[J]. 王玉蓉,白贵.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04)
博士论文
[1]从农村办报走向城市办报:中共执政初期的党报新闻制度构建[D]. 叶青青.复旦大学 2011
[2]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与现代文学的转型[D]. 韩晓芹.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延安《解放日报》社论研究[D]. 韩海琼.延安大学 2014
[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报人群体研究(1945-1949)[D]. 刘素媛.南昌大学 2014
[3]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办报模式的探索[D]. 陈龙.暨南大学 2013
[4]延安一代名记者研究[D]. 牛元梅.安徽大学 2013
[5]大众媒介与城市文化关系研究[D]. 贺媛.上海大学 2013
[6]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的形成[D]. 梁运.南京师范大学 2013
[7]《解放日报》整风宣传与政治动员[D]. 殷福东.安徽大学 2012
[8]延安《解放日报》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社会动员研究[D]. 郭文静.西北大学 2011
[9]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D]. 曹炎.湖南师范大学 2011
[10]抗战时期《解放日报》社论研究[D]. 魏丹.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88221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延安《解放日报》相关研究
二、重庆《新华日报》相关研究
三、中共党报模式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政治动员理论阐述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在延安与在重庆:《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办报环境与角色承担
第一节 延安办报:《解放日报》的清凉山岁月
一、延安《解放日报》办报环境
1、农村办报
2、解放区办报
二、走向“完全党报”:《解放日报》的角色与成就
第二节 重庆办报:《新华日报》的战斗岁月
一、重庆《新华日报》办报环境
1、城市办报
2、国统区办报
二、“新华军”的炼成:《新华日报》的角色与成就
第二章 《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抗战动员对比
第一节 抗战报道对比
一、《解放日报》:凸显中共抗战
1、中共领导:所向披靡
2、正面战场:败军之势
3、战绩总结:成果丰硕
二、《新华日报》:均衡报道彰显团结
1、报道维度:综合多元
2、国民党军:奋勇抗日
第二节 对待国民党抗战的不同策略
一、锋芒突出的《解放日报》:批评国民政府
1、指责国民党政府抗战失利
2、指责国民政府反共行为
二、锋芒稍敛的《新华日报》:建构统一战线
1、彰显国民党抗日决心
2、呼吁团结抗战
3、扩大视角:社会各界的救亡活动
第三节 动员方式对比
一、宣传说教:自上而下的《解放日报》评论
1、文风:直白通俗、情绪鲜明
2、态度:指导与说教
二、嘤鸣求友:来自各界的《新华日报》文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农村与执政需要:《解放日报》的大生产动员
第一节 边区大生产动员:《解放日报》的重要任务
一、轰轰烈烈的生产浪潮: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二、当务之急:大生产动员的必要性
第二节 《解放日报》的大生产新闻报道
一、报道主题与态度
1、政府行为报道
2、工农业大生产状况报道
3、部队生产报道
二、英雄的建构:典型报道涌现
1、农业典型——吴满有
2、工业典型——赵占魁
3、部队典型——三五九旅
第三节 《解放日报》大生产动员策略
一、深入群众,反映农村生活
二、营造竞争,调动生产积极性
三、掌握时机,有的放矢
四、通俗文风,贴合读者品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城市与斗争需要:《新华日报》的工人阶级动员
第一节 工人阶级动员:《新华日报》的重要任务
一、面向工人:《新华日报》读者群研究
二、政治需求:工人阶级动员的必要性
第二节 《新华日报》的工人阶级报道
一、报道主题与态度
1、工人生活和工作情形报道
2、工人运动报道
二、突破封锁,近距离采访
第三节 《新华日报》的工人动员策略
一、高举抗战旗帜,寻求统一目标
二、反映生活困境,帮助争取权利
三、刊登工人文章,提供发声渠道
四、凝聚工人阶级,增强群体意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生态下的《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动员对比
第一节 农村办报与城市办报
一、农民与工人市民:动员对象的差异
二、自上而下与群众路线:动员方式的差异
三、直白通俗与政治隐喻:动员风格的差异
第二节 解放区办报与国统区办报
一、舆论利器与迂回表达:动员力度的差异
二、执政需要与斗争需要:动员目的的差异
三、政治权威与统一战线:动员思路的差异
结语 延安办报与重庆办报:中共党报历史上的两种模式
一、意义
1、延安模式之于中共党报史的意义
2、重庆模式之于中共党报史的意义
二、启发与反思
三、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引导——以《新华日报》副刊为例[J]. 熊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2]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三个里程碑——建党九十周年前夕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J]. 董乐铄. 新闻研究导刊. 2011(07)
[3]整风前中共党报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困境[J]. 王灏,王定.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4]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典型人物报道分析——以解放日报对吴满有的报道为例[J]. 郭文静,杨阳. 青年记者. 2011(02)
[5]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大后方工人的政治动员[J]. 王永恒. 新闻爱好者. 2009(22)
[6]重塑党报:《解放日报》改版深层动力之探析[J]. 王润泽. 国际新闻界. 2009(04)
[7]试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经营管理[J]. 刘洪.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8]中国共产党“党报模式”的初始发展[J]. 王晓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9]重庆《新华日报》的广告经营初探[J]. 吴果中. 国际新闻界. 2006(08)
[10]延安《解放日报》广告作用初探[J]. 王玉蓉,白贵.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04)
博士论文
[1]从农村办报走向城市办报:中共执政初期的党报新闻制度构建[D]. 叶青青.复旦大学 2011
[2]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与现代文学的转型[D]. 韩晓芹.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延安《解放日报》社论研究[D]. 韩海琼.延安大学 2014
[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报人群体研究(1945-1949)[D]. 刘素媛.南昌大学 2014
[3]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办报模式的探索[D]. 陈龙.暨南大学 2013
[4]延安一代名记者研究[D]. 牛元梅.安徽大学 2013
[5]大众媒介与城市文化关系研究[D]. 贺媛.上海大学 2013
[6]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的形成[D]. 梁运.南京师范大学 2013
[7]《解放日报》整风宣传与政治动员[D]. 殷福东.安徽大学 2012
[8]延安《解放日报》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社会动员研究[D]. 郭文静.西北大学 2011
[9]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D]. 曹炎.湖南师范大学 2011
[10]抗战时期《解放日报》社论研究[D]. 魏丹.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88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18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