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寻路乡土: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2 13:50
  晚清以来,中国不自主地卷入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洪流之中,乡村开始逐步凋敝和衰败,“成为问题的乡村”如何因应现代化转型逐步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梁漱溟与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是对乡土中国如何实现健康的现代转型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乡建实验从总体上看最终都未真正成功。但是他们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进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却是即使在今天也是无可回避而必须正视的。按照马克思所描绘的基本趋势,社会发展总体上表现一个从个体只是“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只是“共同体的财产”的社会状况,逐步迈向“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的状态的进程。本研究基于上述一般性社会历史进程,联系中国近代以来不完全自主的社会转型(包括其中发生的革命和建设运动)来审视梁、晏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讨二人乡土重建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与实践方式的不同以及对当代乡村振兴的价值启示。首先,对梁漱溟和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价值取向、现代化方案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二人对待西学和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梁漱溟对西方文明始终保持着批判性审视的态度,而晏阳初体现了对西学的肯定与全盘继承的...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视角
        1.1.1 成为问题的乡村
        1.1.2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
    1.2 文献回顾与研究动态
        1.2.1 乡建研究视角的转变:从“运动史”到“现代化”
        1.2.2 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
        1.2.3 晏阳初乡村建设研究
        1.2.4 梁漱溟与晏阳初比较研究
        1.2.5 研究反思与小结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1.3.1 学术价值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主要观点
2 乡村的衰败——民国乡建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1 科举废除、绅士解体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格局的崩解
        2.1.1 乡土中国的双轨治理体系
        2.1.2 士绅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乏力
    2.2 资本主义侵入、工商业发展与乡村经济破产
        2.2.1 资本主义与乡土工业破产
        2.2.2 国内工商业发展与农业经济破产
    2.3 复兴农村思潮与农民运动
        2.3.1 农村复兴思潮的兴起
        2.3.2 农民运动
    2.4 本章小结
3 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比较
    3.1 梁漱溟、晏阳初与乡村建设
        3.1.1 梁漱溟求学经历与三次思想转变
        3.1.2 晏阳初留洋经历与乡村改造中的三次转折
    3.2 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价值取向比较
        3.2.1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观下“社会”重建
        3.2.2 晏阳初:现代民本政治观下“人”的改造
        3.2.3 小结
    3.3 梁漱溟的社会改造理论
        3.3.1 新社会组织构造的内涵:民族精神、礼俗和乡约
        3.3.2 中国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思想
        3.3.3 知识分子主导乡村社会改造,实现农民自觉
        3.3.4 小结
    3.4 晏阳初的现代化方案
        3.4.1 以一体化的乡村改造运动培养现代公民
        3.4.2 地方政治改造——县政改革
        3.4.3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邹平与定县实践模式的比较
    4.1 政治态度及实践取向的差异
        4.1.1 邹平:自主理想与现实的依附
        4.1.2 定县:从中立自主到“学术与政治合流”
        4.1.3 小结
    4.2 社会动员方式的区别
        4.2.1 乡村建设的动力:乡村居民和青年农民
        4.2.2 邹平动员方式:地方绅士、教员与乡农学校
        4.2.3 定县动员方式:博士下乡、青年学员与平教同学会
        4.2.4 小结
    4.3 实验社会支持的不同
        4.3.1 邹平实验经费的地方政府支持
        4.3.2 定县实验的海外援助
        4.3.3 小结
    4.4 本章小结
        4.4.1 中华本色与西式现代化的乡土重建路径
        4.4.2 实验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
5 无法避免的结局——乡村建设运动缘何“失败”
    5.1 现代化视野下的“革命”与“建设”
        5.1.1 “革命”和“建设”审视
        5.1.2 两种知识话语的乡村实践
    5.2 从毛泽东看梁漱溟和晏阳初
        5.2.1 毛泽东与梁漱溟:现代化的方向
        5.2.2 毛泽东和晏阳初:现代化的路径
    5.3 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5.3.1 不合乎现代化取向的乡村建设,注定难以成功
        5.3.2 社会取径的政治改革离开政府,必然是乌托邦
    5.4 本章小结
6 无可回避的问题——乡村建设理论的当代价值
    6.1 梁漱溟晏阳初问题
    6.2 当代三农问题的本质
    6.3 保障个人权利,确认农民主体地位
        6.3.1 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作为公民的权利
        6.3.2 凸显农民主体性,提升参与能力
    6.4 个体独立基础上重塑乡村共同体
        6.4.1 着力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6.4.2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6.5 重建乡土文化,重构乡村秩序
        6.5.1 乡村转型与乡土文化的断裂
        6.5.2 重建乡土文化、推动文化自觉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振兴社会建设应先行[J]. 吴理财,吴侗.  江汉论坛. 2018(04)
[2]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 王春光.  社会发展研究. 2018(01)
[3]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J]. 周立.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03)
[4]乡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思考[J]. 贺雪峰.  探索. 2017(02)
[5]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J]. 邢宇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6]乡土重建:可能抑或怀旧情结[J]. 陆益龙.  学海. 2016(03)
[7]中国经验:普遍的与特殊的[J]. 贺桂梅.  读书. 2015(08)
[8]百年乡建 一波三折[J]. 潘家恩.  读书. 2015(04)
[9]“乡土中国”及其终结: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再认识——兼谈整体社会形态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J]. 王小章.  山东社会科学. 2015(02)
[10]中国村落的历史变迁及其当下命运[J]. 李飞,杜云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博士论文
[1]梁漱溟思想研究[D]. 孙凯.黑龙江大学 2014
[2]近代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D]. 任金帅.南开大学 2013
[3]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 周良发.安徽大学 2012
[4]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争议研究[D]. 崔慧姝.南开大学 2012
[5]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 陈奇娟.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 周祥林.中南大学 2011
[7]“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 刘旺华.湖南大学 2011
[8]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 廖济忠.中南大学 2010
[9]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D]. 石培玲.陕西师范大学 2010
[10]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颖夫.西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晏阳初现代化思想研究[D]. 丰琰.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2]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意义[D]. 曹文君.浙江大学 2011
[3]民国时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1931-1937)[D]. 牛和清.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现代化视角下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分析[D]. 向钊.复旦大学 2011
[5]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D]. 胡丽娟.山东大学 2010
[6]晏阳初的农村社区改造思想及其价值[D]. 胡芬芳.浙江大学 2010
[7]梁漱溟与民国时期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D]. 徐雷健.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实验话语:邹平、定县乡村建设运动的论争[D]. 冯剑.天津师范大学 2009
[9]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之比较[D]. 张森.西北大学 2008
[10]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D]. 李黎明.河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97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297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4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