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内阁“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倍内阁“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被打破,国际政治格局表现为美国主导下的多极体系。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物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国际与地区合作趋势明显增强;以中国为典范的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实力上升显著,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对国际体系未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新认识,日本加快了迈向世界政治大国和“普通国家”的步伐,呈现出朝军事大国迈进的趋势。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本积极采取行动、广泛谋求合作扩大外交活动空间,恶化中国周边环境与中国展开影响力“竞赛”,力争在稳固其亚太地区领导权的基础上成为能主导国际事务的大国。新一届安倍内阁制定的“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就是其大国战略在外交方面最为具体的体现,表明了日本外交的目标意图和价值取向。现阶段,安倍积极践行“俯瞰地球仪外交”,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对中国的外部安全形势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安倍政府已强行通过决议修改宪法解释并解禁集体自卫权,已然使“永久放弃交战权”的和平宪法第九条徒拥虚名。假使安倍“修宪DNA”得以进一步发展,其对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危害不言而喻。中日关系是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双边关系的和平稳定健康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安定、团结与繁荣。我国应采取谨慎的态度积极应对“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并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制定对日政策。因此,研究安倍内阁“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内容、实践及其走向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阶段日本的国家外交战略实质,应对日本挑战制定有效的对日外交政策。
【关键词】:日本 俯瞰地球仪 外交战略 中国应对 中日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31.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8-9
- 1.2 研究综述9-12
- 1.3 研究思路12-13
- 1.4 研究方法13-15
- 第二章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提出的背景15-22
- 2.1 历史回顾:小泉以来日本外交新动向15-16
- 2.2 国际因素16-18
- 2.2.1 中国崛起16-18
- 2.2.2 国际与地区合作增强18
- 2.3 国内因素18-22
- 2.3.1 日本经济长期萧条18-19
- 2.3.2 日本文化的内在影响19-20
- 2.3.3 日本政治右倾化20-22
- 第三章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内容与本质22-33
- 3.1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思想框架22-23
- 3.2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三大支柱23-28
- 3.2.1 强化日美同盟23-25
- 3.2.2 深化与近邻各国间的合作关系25-26
- 3.2.3 加强经济外交26-28
- 3.3 “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目标意图28-33
- 3.3.1 遏制与孤立中国28-29
- 3.3.2 实现日本“政治大国”梦想29-31
- 3.3.3 利用国际舞台带动国内经济发展31-33
- 第四章“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实践33-50
- 4.1 全方位开展首脑外交33-36
- 4.2 深化同东盟国家间的合作36-39
- 4.3 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39-42
- 4.4 积极开展对非资金援助42-47
- 4.5 多措并举牵制中国47-50
- 第五章“俯瞰地球仪外交”战略的困境与趋势50-56
- 5.1 安倍“俯瞰地球仪外交”的推进与挫折50-51
- 5.2 安倍“俯瞰地球仪外交”的局限性51-54
- 5.2.1 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多元并立的制约52-53
- 5.2.2 日本能否正确对待中日关系的考验53
- 5.2.3 缺乏稳定的国内民意支持53-54
- 5.3 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政策趋势54-56
- 第六章 中国的应对建议及重建双边关系的思考56-60
- 6.1 强本固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6-57
- 6.2 稀释遏制性效应:团结友邦、携手合作57-58
- 6.3 增信与和解:中日跨文化交流58-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5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松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齐福霖;第六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02期
3 刘德有;思考21世纪的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4 ;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5 韦佳;关于影响中日关系发展之因素的有益探索——“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6 ;我看中日关系(二)[J];世界知识;2000年12期
7 冯昭奎;;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J];世界知识;2000年01期
8 ;我看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0年01期
9 ;我看中日关系(三)[J];世界知识;2000年13期
10 天凯;;处在转折关头的中日关系——访日随感[J];世界知识;2000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有;破解中日关系[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红邋杨子岩;本报举办论坛研讨中日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敏;中日关系如何影响中日企业转型[N];中国企业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江玮;日本副外相访华 求解中日关系僵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5 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宋荣华;中日关系“四十而惑”[N];广州日报;2012年
6 记者 许栋诚 杨依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符合两国根本利益[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记者 刘华 徐松;改善中日关系,日方须有诚意和行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 吕耀东;日本:政治右倾化令中日关系摇摆[N];法制日报;2013年
9 早报记者 张U
本文编号:335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3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