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欧盟与东盟的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
发布时间:2021-10-11 14:50
作为两个互不相邻又极具代表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欧盟与东盟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更加突出的角色。自1972年双方非正式关系开启以来,在逐渐靠近的大趋向中,欧盟与东盟双方的合作态度、相对关系地位、合作内容与方式已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对现阶段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同样在不断变化的组织内部情况,欧盟和东盟一方面致力于发展更加牢固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众多合作问题与分歧。本文意在探讨欧盟与东盟在组织层面所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相互间关系的原因、性质、特点与效力,即欧洲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为何愿意通过欧盟与东盟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形式进行互动,这两个组织在现实中相互间关系主要内容的界定,以及双方互动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此,在基本阐述地区性国际组织及其关系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从地区间主义出发,结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视角,提出一种研究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的复合分析框架,从组织需求导向、组织行动能力、组织交往机制和组织外部因素等四个不同的分析层面深入探究国际组织间的相互关系。随后文章依托最新数据与文件,将欧盟与东盟大致自1972年起始的关系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中不同的政策协调及具体行为体现...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际组织间关系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二 欧盟与东盟组织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目的及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地区性国际组织及其关系的相关概念
一 国际组织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概念界定
二 地区性国际组织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三 欧盟与东盟概述及其关系的界定
第二节 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复合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一 地区间主义理论: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的研究出发点
二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制度理论视角
第三节 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的复合分析框架
一 组织需求导向:互动的动因及领域
二 组织行动能力:互动的程度与特点
三 组织交往机制:互动的方式和效力
四 组织外部环境:互动的域外因素
第三章 曲折中前进:欧盟与东盟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开端(1972-1989):初始接触与有限对话合作
一 初始对话接触与制度化关系的建立
二 不对称的经贸合作与政治效力有限的共同宣言
第二节 曲折(1990-1999):争议凸显后的疏远与靠近
一 价值观冲突凸显与初步缓解
二 成效不显著的新进展与重新疏远
第三节 回缓(2000-2009):关系恢复与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 全球化背景下关系的回缓
二 伙伴关系的确立与自贸谈判的启动
第四节 进展(2010至今):复杂环境中更加灵活的伙伴关系
一 战略伙伴关系的提出与行动计划的更新
二 国际新问题的产生与新行动计划的推行
第四章 欧盟与东盟地区性组织间关系的复合分析
第一节 欧盟与东盟需求导向:合作的动因与主要领域
一 发展地区经济的需求表现
二 政治安全的各自考量
三 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单向度合作
第二节 欧盟与东盟的合作行动力:主导成员国与组织机制
一 核心主导国的推动作用
二 组织决策机制与协商方式的异同
第三节 欧盟与东盟的交往机制:多重互动方式
一 组织层面双边对话机制
二 不同层面的多边合作形式
第四节 欧盟与东盟关系的外部环境:域外因素的干预
一 国际体系变化与全球问题的应对
二 地区外大国的影响
第五章 案例分析:欧盟与东盟在自贸协定谈判中的关系
第一节 欧盟与东盟达成自贸协定的需求导向
一 欧盟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密不可分
二 东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第二节 自贸协定谈判的组织内分歧
一 欧盟与东盟的复杂态度
二 欧盟与东盟的政策分歧
第三节 有效性不足的多层面对话机制
一 欧盟与东盟组织层面的谈判机制仍有局限
二 准地区间主义合作的间接推动
第四节 新外部因素的干扰与促进
一 其他自由贸易协定的部分替代
二 新问题的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次地区安全秩序与小国的追随战略[J]. 刘若楠.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11)
[2]东盟50年:在行进中探索和进步[J]. 张蕴岭.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07)
[3]关系平衡、东盟中心与地区秩序演进[J]. 魏玲.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07)
[4]制度视阈下东盟区域安全机制建设路径研究——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例[J]. 陈邦瑜,颜欣. 东南亚纵横. 2017(03)
[5]矛盾与彷徨:欧盟对欧亚经济联盟的认知与对策分析[J]. 王晨星. 俄罗斯学刊. 2017(02)
[6]欧盟行为体角色的比较分析——以哥本哈根与巴黎气候会议为例[J]. 巩潇泫,贺之杲. 德国研究. 2016(04)
[7]世纪之交以来亚欧会议合作机制评估[J]. 余建华. 国际关系研究. 2016(04)
[8]全球化低潮中的亚欧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J]. 戴轶尘,余建华. 国际关系研究. 2016(04)
[9]东盟与欧盟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进程评析[J]. 李尔平,黄文凤.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10]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发展[J]. 高春芽. 比较政治学研究. 2014(01)
本文编号:3430727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际组织间关系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二 欧盟与东盟组织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目的及问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地区性国际组织及其关系的相关概念
一 国际组织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概念界定
二 地区性国际组织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三 欧盟与东盟概述及其关系的界定
第二节 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复合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一 地区间主义理论: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的研究出发点
二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制度理论视角
第三节 地区性国际组织间关系的复合分析框架
一 组织需求导向:互动的动因及领域
二 组织行动能力:互动的程度与特点
三 组织交往机制:互动的方式和效力
四 组织外部环境:互动的域外因素
第三章 曲折中前进:欧盟与东盟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开端(1972-1989):初始接触与有限对话合作
一 初始对话接触与制度化关系的建立
二 不对称的经贸合作与政治效力有限的共同宣言
第二节 曲折(1990-1999):争议凸显后的疏远与靠近
一 价值观冲突凸显与初步缓解
二 成效不显著的新进展与重新疏远
第三节 回缓(2000-2009):关系恢复与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 全球化背景下关系的回缓
二 伙伴关系的确立与自贸谈判的启动
第四节 进展(2010至今):复杂环境中更加灵活的伙伴关系
一 战略伙伴关系的提出与行动计划的更新
二 国际新问题的产生与新行动计划的推行
第四章 欧盟与东盟地区性组织间关系的复合分析
第一节 欧盟与东盟需求导向:合作的动因与主要领域
一 发展地区经济的需求表现
二 政治安全的各自考量
三 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单向度合作
第二节 欧盟与东盟的合作行动力:主导成员国与组织机制
一 核心主导国的推动作用
二 组织决策机制与协商方式的异同
第三节 欧盟与东盟的交往机制:多重互动方式
一 组织层面双边对话机制
二 不同层面的多边合作形式
第四节 欧盟与东盟关系的外部环境:域外因素的干预
一 国际体系变化与全球问题的应对
二 地区外大国的影响
第五章 案例分析:欧盟与东盟在自贸协定谈判中的关系
第一节 欧盟与东盟达成自贸协定的需求导向
一 欧盟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密不可分
二 东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第二节 自贸协定谈判的组织内分歧
一 欧盟与东盟的复杂态度
二 欧盟与东盟的政策分歧
第三节 有效性不足的多层面对话机制
一 欧盟与东盟组织层面的谈判机制仍有局限
二 准地区间主义合作的间接推动
第四节 新外部因素的干扰与促进
一 其他自由贸易协定的部分替代
二 新问题的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次地区安全秩序与小国的追随战略[J]. 刘若楠.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11)
[2]东盟50年:在行进中探索和进步[J]. 张蕴岭.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07)
[3]关系平衡、东盟中心与地区秩序演进[J]. 魏玲.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7(07)
[4]制度视阈下东盟区域安全机制建设路径研究——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例[J]. 陈邦瑜,颜欣. 东南亚纵横. 2017(03)
[5]矛盾与彷徨:欧盟对欧亚经济联盟的认知与对策分析[J]. 王晨星. 俄罗斯学刊. 2017(02)
[6]欧盟行为体角色的比较分析——以哥本哈根与巴黎气候会议为例[J]. 巩潇泫,贺之杲. 德国研究. 2016(04)
[7]世纪之交以来亚欧会议合作机制评估[J]. 余建华. 国际关系研究. 2016(04)
[8]全球化低潮中的亚欧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J]. 戴轶尘,余建华. 国际关系研究. 2016(04)
[9]东盟与欧盟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进程评析[J]. 李尔平,黄文凤.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10]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发展[J]. 高春芽. 比较政治学研究. 2014(01)
本文编号:3430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43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