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区隋唐时期天众造像图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巴蜀地区隋唐时期天众造像图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隋唐五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开明而稳定的政治局面令佛教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尤其是唐“安史之乱”后,政治经济重心随之南移,逐渐形成了一个“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局面,而巴蜀的成都作为西南重镇,便是当时中国国际贸易都市之一。随之而来的便是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化通过自生发展与兼纳并收他种文化因素之所长而成熟的重要原因。已知丝绸之路形成年代远于唐代,可知其在西南地区交通中所起的重要纽带作用,巴蜀文明中的各种外来文化因素传入便是其中一个表象。得以印证的是,佛教在巴蜀地区的本土化进程在唐代逐渐加快,部分神祗通过组合形成了一个有地域特色的群像题材——天龙八部。在这样一个群像合龛体系中,天众造像尤其具有有异于其他八部众的形象出现。或为头戴盔、身穿甲胄、时而脚踩一夜叉、似唐代天王的武士形象,或为身披兽皮,兽首置于人头、兽爪扑肩的特殊形象,或为手持长莲的尊者形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拟根据目前能收集到的巴蜀地区含天众造像的佛龛资料,进行图像研究,以试图从中找到形象的粉本来源。同时又将这些讨论放到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中去考察,以期追索巴蜀地区在丝绸之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原境,也藉此证明巴蜀地区并非为一个闭塞落后的孤独区域,而是一个积极与外界交流且善于创新改变的地区。本文将以相关考古材料、古代文献资料、相关外文资料为基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将天众形象在经典中的体现作一个简要的介绍,藉此对佛教经典及仪轨中所提及的天众形象有大致了解,并结合经典对勘的方法,了解天众与其他八部众的形象区别、以及经典中的图像互文关系,从而对天众在八部众所处的生克关系作出梳理,譬如:阿修罗战帝释天。第二章主要是按照地域分区收集辨识现存巴蜀石窟中的八部众造像,并在这些含天龙八部的石龛中,就天众造像的头部特征、身体特征、手持物等方面进行详细辨析。同时,对造像进行分期,大致将其按时间段分为三期:一是初唐时期,集中分布在位于金牛道的广元和地处米仓道的巴中;二是盛唐时期,石窟造像延布至成都及四川盆地中部,呈遍地开花之势;三是唐晚期及五代,依旧保存延续这一火种风貌的是南充、重庆等巴蜀东部地区。通过整理我们看到巴蜀石窟中出现常见的三种天众形象,即头戴盔甲的武将形象(有时脚踩夜叉),头戴兽冠、着盔甲或长袍的形象,和头束高髻、手持长莲的尊者形象。然而头戴兽冠的形象是我们不能在仪轨中直接找到的,那么他的粉本来源是什么,可能传播流入的途径是否是源自于南方丝绸之路,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此勾勒出一个大体的框架并提出疑问。第三章是得将这一形像的出现和多样性放到唐代巴蜀社会经济中去考察,探索这些天众造像形象巴蜀地区的流行机制,试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两个方面入手。外来文化方面,通过探索头戴虎(兽)头冠最早出现的源头并勾勒出东渐的途径,还原当时丝绸之路可能出现的文化传播路线,并选取东渐地方相似的造像形象进行对比论证。本土文化则是要放到巴蜀地区经济、巴族崇虎及天王信仰、儒释道崇拜等几个方面来看待本土因素对这一图像流行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通过内外因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看待图像演变和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从而认识到丝绸之路在文化融合上的积极意义及巴蜀地区在丝绸之路上所扮演的角色。最后是全文的总结部分,笔者将在这里综合前面的讨论,并就巴蜀地区天众造像的形象研究阐述自己的认识:一是隋唐以来天众信仰便开始在巴蜀民间接受并流行;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相互作用使其形象呈现出多样性,头戴兽冠的天众形象可以作为这种文化交流的证据来借鉴。
【关键词】:巴蜀地区 唐代 天众 图像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9.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绪论13-18
- 一、选题缘起及概念说明13-14
-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状况回顾14-16
- 三、研究方法16-18
- 第一章 天众及八部众形象的基本认识18-23
- 第一节 天众的基本概况18-21
- 第二节 其余八部众基本概况21-22
- 第三节 帝释天与阿修罗之关系22-23
- 第二章 巴蜀各地区遗存天众造像辨识及排年23-64
- 第一节 广元地区的天众造像辨识24-33
- 一、初唐时广元石窟中天众造像的辨识24-29
- 二、盛唐时期广元石窟中的天众造像辨识29-33
- 第二节 巴中地区的天众造像辨识33-43
- 一、初唐时期巴中石窟中天众的辨识34-36
- 二、盛唐时期巴中石窟中天众造像的辨识36-40
- 三、中晚唐时期巴中石窟中天众造像的辨识40-43
- 第三节 成都地区的天众造像辨识43-51
- 一、初唐时期成都蒲江石窟中天众造像的辨识43-44
- 二、中晚唐时期成都蒲江石窟中天众造像的辨识44-48
- 三、邛崃地区的天众造像辨识48-51
- 第四节 巴蜀其他地区的天众造像辨识51-58
- 一、绵阳地区的天众造像辨识51-52
- 二、南充地区的天众造像辨识52-54
- 三、资阳地区天众造像辨识54-55
- 四、眉山地区天众造像辨识55-57
- 五、重庆地区天众造像辨识57-58
- 第五节 巴蜀地区天众造像材料的初步识读58-64
- 第三章 天众形象来源和造像的流行机制64-80
- 第一节 外来艺术形式对本土造像的影响65-72
- 一、古希腊罗马艺术及统治者东征的影响67-69
- 二、波斯及中亚艺术的影响69-71
- 三、印度及犍陀罗艺术的影响71-72
- 第二节 天众造像形象与唐代巴蜀世俗社会的互动72-80
- 一、唐代巴蜀丝绸之路73-75
- 二、巴蜀地区的崇虎文化75-77
- 三、关于巴蜀地区的神明崇拜问题77-80
- 小结80-82
- 参考文献82-85
- 后记85-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晓春;符永利;杨洋;郑勇德;刘富立;;四川阆中雷神洞石窟内容总录[J];石窟寺研究;2013年00期
2 于桂兰;方刚;刘青莉;邹后曦;;重庆潼南县千佛寺摩崖造像清理简报[J];考古;2013年12期
3 蒋晓春;郑勇德;刘富立;王玉明;王滨;邵磊;张帆;李松;李寿旭;张文磊;刘伟;;四川阆中石室观隋唐摩崖造像[J];文物;2013年07期
4 蒋晓春;伍洪建;邵磊;;营山县太蓬山石窟内容总录[J];敦煌研究;2010年01期
5 陈悦新;;川北石窟中的天龙八部群像[J];华夏考古;2007年04期
6 杜文;;从尼密阿狮皮到虎头帽——浅议民间虎头帽与东西文化交流[J];收藏界;2003年07期
7 叶晓莉;仁寿能仁寺摩崖造像[J];四川文物;1999年05期
8 刘新生;蒲江县长秋山摩崖造像调查[J];四川文物;1995年02期
9 曹丹,,赵晗;安岳毗卢洞石窟调查研究[J];四川文物;1994年03期
10 高俊英,邹毅;仁寿龙桥乡唐代石窟造像[J];四川文物;199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涛;唐宋四川佛教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洪彬;重庆市合川区龙多山摩崖石刻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巴蜀地区隋唐时期天众造像图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5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