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儿童:南京国民政府四四儿童节述评
发布时间:2021-11-27 18:08
儿童史研究是史学界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在20世纪西方儿童史研究的带动下,中国儿童史研究逐渐兴起,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从古至今的儿童的生活教育等各方面状况。对于民国时期的儿童状况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尝试对民国时期儿童做更深入的研究。文章以18届儿童节的举办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儿童节中国家政治意识和儿童本位主义的并存现象。笔者在历史学实证法的基础上,查阅了当时的大量报刊、杂志及档案文献中有关儿童节的记载,借鉴社会史、政治文化史、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同时也借鉴了社会史学中运用漫画及儿童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素材来反映儿童生活状况的方法对民国时期儿童节的举办做了客观的描述和勾勒。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四四儿童节虽然历时较短,但其在中国儿童史上的地位却相当重要。儿童节的确立正是人们儿童观的转变及儿童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反向促进人们儿童观的转变。儿童节纪念活动虽然年复一年举行,无大变化,但却在重复的纪念中,让人们逐步认同儿童节,认同儿童地位。尽管儿童节是由中华慈幼协会这样一个社会慈善机构提出,主要目的是让社会关注慈幼事业,但是在儿童节的纪念活动中却透露着浓厚的政治意味。通过儿童节...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三、题解
四、研究方案
一、儿童节的确立及纪念活动
(一) 儿童节的确立
1、亟待拯救的儿童
2、国人儿童观渐变
3、借鉴他国儿童节
4、儿童节的确立
(二) 儿童节的纪念活动
1、纪念大会
2、宣传方式
3、优待儿童办法
4、儿童年的举办
二、儿童节中的政治渗透
(一) 纪念活动中的政治化
1、党政机关起主导作用
2、纪念仪式的政治化
(二) 对于儿童的政治教育
1、时局教育
2、塑造“新国民”
三、“儿童本位观”下的儿童与社会
(一) 儿童群体地位初显
1、儿童成为纪念活动的主角
2、儿童心声自由表述
3、儿童团体相继建立
(二) 社会关注儿童本位
1、对儿童本位的呼吁
2、对儿童本位的实施
(三) 对政府纪念活动的批判
1、少数儿童的节日
2、参会儿童的痛苦
3、举办活动无显著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革命、仪式与性别——国际妇女节的传入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国际妇女节[J]. 周蕾.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2)
[2]经济危机中的儿童节与儿童年——兼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转型期对现代人才的培育[J]. 刘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论儿童本位[J]. 刘晓东.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05)
[4]社会学视野下的儿童观及其再造[J]. 杨朝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0)
[5]“四四”儿童节与“六一”儿童节[J]. 钟霖湘. 湘潮. 2010(07)
[6]重解“儿童相见不相识”[J]. 宋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7]中华慈幼协会与中国最早的儿童节[J]. 王力. 钟山风雨. 2009(04)
[8]“白马湖”“儿童本位”观研究[J]. 董晓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9]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 王海英.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2)
[10]试论1920、1930年代上海童工问题[J]. 丁勇华,吕佳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博士论文
[1]上海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27-1937)[D]. 刘媛.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节日与教化[D]. 马福贞.河南大学 2009
[3]节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 廖冬梅.西南大学 2006
[4]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 南钢.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D]. 王黎君.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华慈幼协会研究(1928-1938)[D]. 黄莉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儿童世界的追寻与显现[D]. 董晓娅.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发现儿童与教育儿童[D]. 周冬.吉林大学 2007
[4]论儿童观及其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D]. 贾天添.吉林大学 2007
[5]文化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儿童观及其现代化[D]. 魏卿.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2793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三、题解
四、研究方案
一、儿童节的确立及纪念活动
(一) 儿童节的确立
1、亟待拯救的儿童
2、国人儿童观渐变
3、借鉴他国儿童节
4、儿童节的确立
(二) 儿童节的纪念活动
1、纪念大会
2、宣传方式
3、优待儿童办法
4、儿童年的举办
二、儿童节中的政治渗透
(一) 纪念活动中的政治化
1、党政机关起主导作用
2、纪念仪式的政治化
(二) 对于儿童的政治教育
1、时局教育
2、塑造“新国民”
三、“儿童本位观”下的儿童与社会
(一) 儿童群体地位初显
1、儿童成为纪念活动的主角
2、儿童心声自由表述
3、儿童团体相继建立
(二) 社会关注儿童本位
1、对儿童本位的呼吁
2、对儿童本位的实施
(三) 对政府纪念活动的批判
1、少数儿童的节日
2、参会儿童的痛苦
3、举办活动无显著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革命、仪式与性别——国际妇女节的传入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国际妇女节[J]. 周蕾.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2)
[2]经济危机中的儿童节与儿童年——兼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转型期对现代人才的培育[J]. 刘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论儿童本位[J]. 刘晓东.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05)
[4]社会学视野下的儿童观及其再造[J]. 杨朝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10)
[5]“四四”儿童节与“六一”儿童节[J]. 钟霖湘. 湘潮. 2010(07)
[6]重解“儿童相见不相识”[J]. 宋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7]中华慈幼协会与中国最早的儿童节[J]. 王力. 钟山风雨. 2009(04)
[8]“白马湖”“儿童本位”观研究[J]. 董晓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9]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 王海英.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2)
[10]试论1920、1930年代上海童工问题[J]. 丁勇华,吕佳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博士论文
[1]上海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27-1937)[D]. 刘媛.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节日与教化[D]. 马福贞.河南大学 2009
[3]节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 廖冬梅.西南大学 2006
[4]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 南钢.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D]. 王黎君.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华慈幼协会研究(1928-1938)[D]. 黄莉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儿童世界的追寻与显现[D]. 董晓娅.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发现儿童与教育儿童[D]. 周冬.吉林大学 2007
[4]论儿童观及其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D]. 贾天添.吉林大学 2007
[5]文化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儿童观及其现代化[D]. 魏卿.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2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522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