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语境中的建筑纪念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1 13:55
标志性建筑的泛滥是当代全球都市环境中非常突出的“顽疾”。它使建筑成为一种可消费的、商品化的“奇观”,使城市的公共生活衰落。建筑逐渐丧失了表达社会整体文化价值的作用,无法生成象征性和精神性的重要意义。而在中国快速都市化进程中,标志性建筑的“形象工程”和平庸、粗糙的都市环境同样是困扰我们的尖锐问题。本文以“建筑纪念性”为研究对象,以“都市语境“作为特定视角。通过厘清建筑纪念性的多元而复杂的内涵和演变历程,对标志性建筑进行分析和批判,回溯和发掘现代纪念性的理论价值,建构当代都市语境中的纪念性理论,寻找适于中国当代都市状态的建筑纪念性的设计策略,从而对这些问题给予有力的回应。本研究把当代建筑纪念性作为城市公共中心的重要特质,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发展策略,深刻地影响城市空间和公共生活。本文将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以抵抗当前都市环境中标志性建筑形成的“奇观”,从而形成一种批判性的、都市主义的建筑纪念性。论文分为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研究主题的界定:第一章由尖锐的都市问题引出研究主题,阐述了研究的学术基础、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界定建筑纪念性(研究对象)和都市语境(研究视角)的概念、特性,...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鸟巢”国家体育场(作者拍摄)
图 1-4 纽约高线公园作为复兴曼哈顿西部地区有力的催化剂。(来源:左图 http://iwan.com/photo_Diller_Scofidio_+_Renfro_Field_Operations_Highline_Part2.php,右图作者拍摄)[1] Kenenth Frampton, Megaform as Urban Landscape[M], Urbana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2010: 9[2]Ricky Burdett and Deyan Sudjic (ed.). The endless city[M], New York:Phaidon Press,2007: 4844
纪念性不再仅仅通过具象的雕塑艺术来表达,而且可以通过空间艺术表现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力量。(图 2-2)图2-1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约公元前3000年(来源: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骏岭等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90)图 2-2 布雷设计的国王图书馆(Deuxieme projet pour la Bibliotheque du Roi,1785 年)。图书馆成为了“科学”的纪念碑,公共建筑成为公共的纪念物。(来源:Pier Vittorio Aureli. The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architecture [M].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11:170)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代表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成为了一种新类型的纪念性建筑。克劳德·尼古拉斯·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的绍村(Chaux)方案中(1774-1779 年),将工厂、工人住宅视为纪念性建筑。[1](图 2-3)埃菲尔铁塔更是成为了公认的 19 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纪念性建筑。20 世纪初随着现代民主社会,现代建筑的发展,对纪念性建筑的含义有了新的诠释。纪念性建筑不再表达对死亡和永恒的崇拜,而是体现当前的时代精神和人们“将集体力量转化被象征符号的永恒需求”[2]。纪念性建筑需要表达民主精神和市民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都市肌理的“针灸术”——“微小”介入的“巨大”效应[J]. 吴中平. 新建筑. 2015(03)
[2]全球文化论坛区规划[J]. 高远. 城市建筑. 2015(04)
[3]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实践综述[J]. Maite Bravo,高远. 城市建筑. 2015(04)
[4]作为一种“行动”的地域性——黄声远的宜兰耕耘[J]. 吴中平. 南方建筑. 2014(05)
[5]浦东陆家嘴中心区理查德·罗杰斯方案的重新解读及其启示[J]. 刘晓星,陈静. 规划师. 2012(09)
[6]公民建筑:何以可能及何以可为——基于公众建筑认知的实证研究[J]. 闵学勤,丁沃沃,胡恒.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7]走向公民城市——亚运广州城市与建筑[J]. 孙一民,林隽,邬尚霖. 建筑学报. 2010(10)
[8]珠江新城规划和发展回顾[J]. 方浩,李鹏,任小蔚. 城市规划. 2009(S2)
[9]焦饰的欢颜:全球流动空间中的中国城市美化[J]. 杨宇振. 国际城市规划. 2010(01)
[10]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J]. 斯特凡纳·托内拉,黄春晓,陈烨. 国际城市规划. 2009(04)
博士论文
[1]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D]. 王月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森佩尔三个文本的形式原则比较研究[D]. 王丹丹.南京大学 2013
[3]城市再生的文化催化研究[D]. 杨继梅.同济大学 2008
[4]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D]. 程世丹.重庆大学 2007
[5]消融与转变[D]. 华霞虹.同济大学 2007
[6]建筑纪念性读解[D]. 任军.天津大学 2004
[7]永恒的象征[D].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 2002
本文编号:3582899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鸟巢”国家体育场(作者拍摄)
图 1-4 纽约高线公园作为复兴曼哈顿西部地区有力的催化剂。(来源:左图 http://iwan.com/photo_Diller_Scofidio_+_Renfro_Field_Operations_Highline_Part2.php,右图作者拍摄)[1] Kenenth Frampton, Megaform as Urban Landscape[M], Urbana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2010: 9[2]Ricky Burdett and Deyan Sudjic (ed.). The endless city[M], New York:Phaidon Press,2007: 4844
纪念性不再仅仅通过具象的雕塑艺术来表达,而且可以通过空间艺术表现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力量。(图 2-2)图2-1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约公元前3000年(来源: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骏岭等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90)图 2-2 布雷设计的国王图书馆(Deuxieme projet pour la Bibliotheque du Roi,1785 年)。图书馆成为了“科学”的纪念碑,公共建筑成为公共的纪念物。(来源:Pier Vittorio Aureli. The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architecture [M].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11:170)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代表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成为了一种新类型的纪念性建筑。克劳德·尼古拉斯·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的绍村(Chaux)方案中(1774-1779 年),将工厂、工人住宅视为纪念性建筑。[1](图 2-3)埃菲尔铁塔更是成为了公认的 19 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纪念性建筑。20 世纪初随着现代民主社会,现代建筑的发展,对纪念性建筑的含义有了新的诠释。纪念性建筑不再表达对死亡和永恒的崇拜,而是体现当前的时代精神和人们“将集体力量转化被象征符号的永恒需求”[2]。纪念性建筑需要表达民主精神和市民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都市肌理的“针灸术”——“微小”介入的“巨大”效应[J]. 吴中平. 新建筑. 2015(03)
[2]全球文化论坛区规划[J]. 高远. 城市建筑. 2015(04)
[3]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实践综述[J]. Maite Bravo,高远. 城市建筑. 2015(04)
[4]作为一种“行动”的地域性——黄声远的宜兰耕耘[J]. 吴中平. 南方建筑. 2014(05)
[5]浦东陆家嘴中心区理查德·罗杰斯方案的重新解读及其启示[J]. 刘晓星,陈静. 规划师. 2012(09)
[6]公民建筑:何以可能及何以可为——基于公众建筑认知的实证研究[J]. 闵学勤,丁沃沃,胡恒.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7]走向公民城市——亚运广州城市与建筑[J]. 孙一民,林隽,邬尚霖. 建筑学报. 2010(10)
[8]珠江新城规划和发展回顾[J]. 方浩,李鹏,任小蔚. 城市规划. 2009(S2)
[9]焦饰的欢颜:全球流动空间中的中国城市美化[J]. 杨宇振. 国际城市规划. 2010(01)
[10]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J]. 斯特凡纳·托内拉,黄春晓,陈烨. 国际城市规划. 2009(04)
博士论文
[1]基于主体意识层次的纪念性建筑创作方法建构研究[D]. 王月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森佩尔三个文本的形式原则比较研究[D]. 王丹丹.南京大学 2013
[3]城市再生的文化催化研究[D]. 杨继梅.同济大学 2008
[4]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D]. 程世丹.重庆大学 2007
[5]消融与转变[D]. 华霞虹.同济大学 2007
[6]建筑纪念性读解[D]. 任军.天津大学 2004
[7]永恒的象征[D].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 2002
本文编号:3582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58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