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基于哲学视野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05-05 20:28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大国政治威望的稳步提升,外国政府与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兴趣与热情也与日俱增,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作为我国目前外宣工作中必不可缺的载体与主要实现形式,外宣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成功与否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其重要性亦不言而喻。从本质上来说,外宣翻译具有翻译与传播的双重属性,指的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共享与思想交流活动,一种意识形态的国际旅行与传播实践,一种国家形象在国际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选择与自我建构方式。而外宣翻译研究则相应具备了跨学科、多维度、宽进路的特征,对其之探讨就必须具有相当的包容性、系统性与综合性。这也是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哲学探索进路的主要缘由。本研究从学科培育的角度出发,以哲学话语体系为理论依据,借鉴前人对译学研究的哲学探讨,基于信息传播的七大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目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场合与传播效果),按照“三贴近”原则的要求,主要采用定性的描写性研究方法对外宣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尝试建构出了包括外宣翻译研究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价值论与批评观在内的外宣翻译研究...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因
1.2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4 研究的方法与目标
1.5 研究的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宣翻译研究之现状与不足
2.1.1 国内外宣翻译之研究现状
2.1.2 国外外宣翻译之研究现状
2.1.3 现有外宣翻译研究之不足
2.1.4 外宣翻译研究之可能进路
2.2 外宣翻译研究之理论架构
2.2.1 翻译研究之哲学探索进路
2.2.2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哲学架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本体论
3.1 外宣翻译及其本质属性
3.1.1 宣传与翻译之词源学关联
3.1.1.1 宣传的词源学解读
3.1.1.2 翻译的词源学解读
3.1.1.3 宣传与翻译之词源学关联
3.1.2 对外宣传及其本质属性
3.1.2.1 宣传及其本质属性
3.1.2.2 对外宣传及其本质属性
3.1.2.3 外宣与内宣之别
3.1.3 外宣翻译及其本质属性
3.1.3.1 翻译及其本质属性
3.1.3.2 外宣翻译及其本质属性
3.2 外宣翻译研究及其学科属性
3.2.1 外宣翻译研究之本体论思考
3.2.2 外宣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
3.2.2.1 外宣翻译研究的翻译学属性
3.2.2.2 外宣翻译研究的传播学属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认识论
4.1 外宣翻译术语之辨
4.1.1 外宣翻译与对外宣传
4.1.2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
4.1.3 对外宣传与对外报道
4.1.4 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
4.1.5 对外宣传与国际新闻
4.1.6 对外宣传与中译外
4.2 外宣翻译形态之辨
4.3 外宣翻译之研究对象
4.3.1 外宣翻译之主体
4.3.1.1 外宣翻译之政府主体
4.3.1.2 外宣翻译之译者主体
4.3.1.3 外宣翻译之审稿主体
4.3.1.4 外宣翻译之传媒主体
4.3.1.5 外宣翻译之其他主体
4.3.2 外宣翻译之目的
4.3.3 外宣翻译之客体
4.3.3.1 外宣翻译客体之政治文献
4.3.3.2 外宣翻译客体之新闻语篇
4.3.3.3 外宣翻译客体之公示语
4.3.3.4 外宣翻译客体之专业文献
4.3.3.5 外宣翻译客体之文化典籍
4.3.3.6 外宣翻译客体之多模态演艺作品
4.3.4 外宣翻译之媒介
4.3.5 外宣翻译之受众
4.3.6 外宣翻译之情境
4.3.7 外宣翻译之效果
4.4 外宣翻译之特点与要求
4.4.1 外宣翻译之特点
4.4.1.1 政治敏感性与严肃性
4.4.1.2 文体正式性与庄重性
4.4.1.3 内容准确性与灵活性
4.4.1.4 基调积极性与正面性
4.4.1.5 中国民族性与特色性
4.4.2 外宣翻译之要求
4.5 外宣翻译之原则与标准
4.5.1 外宣翻译之原则
4.5.1.1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树立科学态度
4.5.1.2 以正确立场为方向,维护国家利益
4.5.1.3 以服务受众为宗旨,注意内外有别
4.5.1.4 以交流互动为契机,输出文化资本
4.5.2 外宣翻译之标准
4.6 外宣翻译与外宣翻译研究之认识维度
4.6.1 语言维
4.6.2 文化维
4.6.3 政治维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目的论
5.1 外宣翻译与外宣翻译研究之整体目标
5.1.1 整体目标之历史阐述
5.1.2 整体目标之今日表达
5.1.3 整体目标之内部关系
5.2 外宣翻译之目的
5.2.1 外宣翻译主体之目的
5.2.2 外宣译者之目的
5.2.2.1 外宣译者之“知之”目的
5.2.2.2 外宣译者之“告之”目的
5.2.2.3 外宣译者之“好之”目的
5.2.2.4 外宣译者之“乐之”目的
5.2.3 外宣受众之目的
5.3 外宣翻译研究之目的
5.3.1 外宣翻译研究之理论型目的
5.3.2 外宣翻译研究之实用型目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方法论
6.1 外宣翻译之理论研究方法
6.1.1 传播学视野
6.1.2 功能论(目的论)视野
6.1.3 关联理论视野
6.1.4 其他研究视野
6.1.4.1 修辞认同视野
6.1.4.2 建构主义视野
6.1.4.3 生态译学观视野
6.2 外宣翻译之实践操作方法
6.2.1 外宣翻译之宏观翻译策略
6.2.1.1 归化与异化策略
6.2.1.2 变通策略
6.2.2 外宣翻译之具体应对技巧
6.2.2.1 增译
6.2.2.2 减译
6.2.2.3 编译
6.2.2.4 其他译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价值论
7.1 外宣翻译之整体价值追求
7.2 外宣翻译之价值
7.2.1 外宣翻译之信息价值
7.2.2 外宣翻译之政治价值
7.2.3 外宣翻译之经济价值
7.2.4 外宣翻译之社会文化价值
7.3 外宣翻译研究之价值
7.3.1 翻译质量提升价值
7.3.2 学科建设价值
7.3.3 人才培养价值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批评观
8.1 翻译批评概说
8.1.1 翻译批评的定义
8.1.2 翻译批评的作用
8.1.3 翻译批评的原则
8.2 外宣翻译批评
8.2.1 外宣翻译批评的特殊性
8.2.2 外宣翻译批评的原则
8.2.2.1 传播效果原则
8.2.2.2 政治准确性原则
8.2.2.3 文化传真原则
8.2.2.4 跨文化交流原则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本研究总结
9.2 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9.3 本研究之缺陷与不足
9.4 外宣翻译研究之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 袁晓宁. 中国翻译. 2013(01)
[2]从“争议岛屿”来看外宣翻译工作中的政治意识[J]. 朱义华. 中国翻译. 2012(06)
[3]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 宁慧霞. 新闻爱好者. 2011(16)
[4]解读同传的服务属性——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谈起[J]. 朱义华,包通法.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04)
[5]模因论观照下的语言哲学意义观[J]. 朱义华. 外语学刊. 2011(04)
[6]杨自俭翻译学系统理论探究[J]. 尹延安. 上海翻译. 2010(04)
[7]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J]. 张传彪.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8]外宣翻译与报道中的政治意识[J]. 朱义华. 新闻爱好者. 2010(18)
[9]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再思考——兼谈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念的转变[J]. 袁晓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10]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 胡芳毅,贾文波. 上海翻译. 2010(01)
博士论文
[1]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 胡洁.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2]外宣翻译研究[D]. 仇贤根.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3]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 冯军.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4]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 杨雪莲.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50961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因
1.2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4 研究的方法与目标
1.5 研究的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宣翻译研究之现状与不足
2.1.1 国内外宣翻译之研究现状
2.1.2 国外外宣翻译之研究现状
2.1.3 现有外宣翻译研究之不足
2.1.4 外宣翻译研究之可能进路
2.2 外宣翻译研究之理论架构
2.2.1 翻译研究之哲学探索进路
2.2.2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哲学架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本体论
3.1 外宣翻译及其本质属性
3.1.1 宣传与翻译之词源学关联
3.1.1.1 宣传的词源学解读
3.1.1.2 翻译的词源学解读
3.1.1.3 宣传与翻译之词源学关联
3.1.2 对外宣传及其本质属性
3.1.2.1 宣传及其本质属性
3.1.2.2 对外宣传及其本质属性
3.1.2.3 外宣与内宣之别
3.1.3 外宣翻译及其本质属性
3.1.3.1 翻译及其本质属性
3.1.3.2 外宣翻译及其本质属性
3.2 外宣翻译研究及其学科属性
3.2.1 外宣翻译研究之本体论思考
3.2.2 外宣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
3.2.2.1 外宣翻译研究的翻译学属性
3.2.2.2 外宣翻译研究的传播学属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认识论
4.1 外宣翻译术语之辨
4.1.1 外宣翻译与对外宣传
4.1.2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
4.1.3 对外宣传与对外报道
4.1.4 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
4.1.5 对外宣传与国际新闻
4.1.6 对外宣传与中译外
4.2 外宣翻译形态之辨
4.3 外宣翻译之研究对象
4.3.1 外宣翻译之主体
4.3.1.1 外宣翻译之政府主体
4.3.1.2 外宣翻译之译者主体
4.3.1.3 外宣翻译之审稿主体
4.3.1.4 外宣翻译之传媒主体
4.3.1.5 外宣翻译之其他主体
4.3.2 外宣翻译之目的
4.3.3 外宣翻译之客体
4.3.3.1 外宣翻译客体之政治文献
4.3.3.2 外宣翻译客体之新闻语篇
4.3.3.3 外宣翻译客体之公示语
4.3.3.4 外宣翻译客体之专业文献
4.3.3.5 外宣翻译客体之文化典籍
4.3.3.6 外宣翻译客体之多模态演艺作品
4.3.4 外宣翻译之媒介
4.3.5 外宣翻译之受众
4.3.6 外宣翻译之情境
4.3.7 外宣翻译之效果
4.4 外宣翻译之特点与要求
4.4.1 外宣翻译之特点
4.4.1.1 政治敏感性与严肃性
4.4.1.2 文体正式性与庄重性
4.4.1.3 内容准确性与灵活性
4.4.1.4 基调积极性与正面性
4.4.1.5 中国民族性与特色性
4.4.2 外宣翻译之要求
4.5 外宣翻译之原则与标准
4.5.1 外宣翻译之原则
4.5.1.1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树立科学态度
4.5.1.2 以正确立场为方向,维护国家利益
4.5.1.3 以服务受众为宗旨,注意内外有别
4.5.1.4 以交流互动为契机,输出文化资本
4.5.2 外宣翻译之标准
4.6 外宣翻译与外宣翻译研究之认识维度
4.6.1 语言维
4.6.2 文化维
4.6.3 政治维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目的论
5.1 外宣翻译与外宣翻译研究之整体目标
5.1.1 整体目标之历史阐述
5.1.2 整体目标之今日表达
5.1.3 整体目标之内部关系
5.2 外宣翻译之目的
5.2.1 外宣翻译主体之目的
5.2.2 外宣译者之目的
5.2.2.1 外宣译者之“知之”目的
5.2.2.2 外宣译者之“告之”目的
5.2.2.3 外宣译者之“好之”目的
5.2.2.4 外宣译者之“乐之”目的
5.2.3 外宣受众之目的
5.3 外宣翻译研究之目的
5.3.1 外宣翻译研究之理论型目的
5.3.2 外宣翻译研究之实用型目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方法论
6.1 外宣翻译之理论研究方法
6.1.1 传播学视野
6.1.2 功能论(目的论)视野
6.1.3 关联理论视野
6.1.4 其他研究视野
6.1.4.1 修辞认同视野
6.1.4.2 建构主义视野
6.1.4.3 生态译学观视野
6.2 外宣翻译之实践操作方法
6.2.1 外宣翻译之宏观翻译策略
6.2.1.1 归化与异化策略
6.2.1.2 变通策略
6.2.2 外宣翻译之具体应对技巧
6.2.2.1 增译
6.2.2.2 减译
6.2.2.3 编译
6.2.2.4 其他译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价值论
7.1 外宣翻译之整体价值追求
7.2 外宣翻译之价值
7.2.1 外宣翻译之信息价值
7.2.2 外宣翻译之政治价值
7.2.3 外宣翻译之经济价值
7.2.4 外宣翻译之社会文化价值
7.3 外宣翻译研究之价值
7.3.1 翻译质量提升价值
7.3.2 学科建设价值
7.3.3 人才培养价值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之批评观
8.1 翻译批评概说
8.1.1 翻译批评的定义
8.1.2 翻译批评的作用
8.1.3 翻译批评的原则
8.2 外宣翻译批评
8.2.1 外宣翻译批评的特殊性
8.2.2 外宣翻译批评的原则
8.2.2.1 传播效果原则
8.2.2.2 政治准确性原则
8.2.2.3 文化传真原则
8.2.2.4 跨文化交流原则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本研究总结
9.2 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9.3 本研究之缺陷与不足
9.4 外宣翻译研究之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 袁晓宁. 中国翻译. 2013(01)
[2]从“争议岛屿”来看外宣翻译工作中的政治意识[J]. 朱义华. 中国翻译. 2012(06)
[3]外宣翻译中的几个问题[J]. 宁慧霞. 新闻爱好者. 2011(16)
[4]解读同传的服务属性——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谈起[J]. 朱义华,包通法.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04)
[5]模因论观照下的语言哲学意义观[J]. 朱义华. 外语学刊. 2011(04)
[6]杨自俭翻译学系统理论探究[J]. 尹延安. 上海翻译. 2010(04)
[7]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J]. 张传彪.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8]外宣翻译与报道中的政治意识[J]. 朱义华. 新闻爱好者. 2010(18)
[9]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再思考——兼谈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念的转变[J]. 袁晓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10]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 胡芳毅,贾文波. 上海翻译. 2010(01)
博士论文
[1]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 胡洁.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2]外宣翻译研究[D]. 仇贤根.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3]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 冯军.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4]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 杨雪莲.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50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65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