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10 19:39
在中国共产党的职能机构中,组织部的工作范围最广,角色最重要,地位最稳定,堪称党的职能机构中的“第一部”。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活动方式,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有意义的视角。本文接受制度主义和行动者理论视角的启发,研究组织部的产生、发展、运行、特征以及在各种关系中的行动策略,试图理解和分析组织部的突出地位是如何形成与维系的。研究发现,组织部的胜出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强”因素。第一,中国共产党高度组织化类型,特别是长期党指挥枪、党领导政并通过干部实现的体制,使组织部成为唯一兼具组织和动员这两者功能的部门,长期处在结构优势位置;第二,组织部具有积极的部际竞争策略和能力,使组织部保持优势地位。前者主要表现为政党规范对组织部的强有力支持,后者是组织部积极的能动行动。制度环境为组织部的优势地位提供了框架和结构意义上的支持,组织部在过程中的能动行动回应了制度压力,其效果强化了制度环境。这个“双强模式”构成了对组织部的分析理路和研究框架。在强制度支持和强能动行动之下,组织部在面向党员、干部、人才的行动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肯定性激励的策略,建立了庞大的人才队伍,客观...
【文章页数】:3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及其意义
1.1.1 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
1.1.2 组织部的国际比较
1.1.3 组织部为什么能成为“第一部”?
1.1.4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央组织部对自身的工作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组织部的研究
1.3 问题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建党时期的中央组织部
2.1 中央组织部成立的主要目的
2.1.1 组织群众的需要
2.1.2 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需要
2.1.3 指导工农运动的需要
2.1.4 国共合作的因素
2.2 早期中央组织部的主要工作
2.2.1 筹备党的“四大”
2.2.2 提出组织工作思路
2.2.3 促进中央集权
2.2.4 制定交通办法
2.2.5 统计党员和组织情况
2.2.6 指导各地活动,分配人才
2.3 中央组织部的主要特征
2.3.1 与吏部相比
2.3.2 与苏共组织部相比
2.3.3 与后来的组织部相比
3. 组织部的发展和演变
3.1 1924-1949年的组织部
3.1.1 初期的探索与周折(1924-1928)
3.1.2 工作起色(1928—1937)
3.1.3 趋向成熟(1937-1949)
3.2 1949—1978年的组织部
3.2.1 建国初期的工作(1949—1954)
3.2.2 工作对象的拓展(1954—1966)
3.2.3 “文革”时期的组织部(1966—1977)
3.3 改革开放时期的组织部
3.3.1 落实干部政策(1977—1989)
3.3.2 大规模地教育和培训干部(1989—2002)
3.3.3 聚天下英才(2002-2012)
4. 政治动员与有效组织
4.1 组织部面向干部的行动
4.1.1 对干部的认识
4.1.2 干部的选任
4.1.3 组织部的干部工作策略
4.2 组织部面向党员的行动
4.2.1 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动员
4.2.2 以党支部为基础的组织扩展
4.2.3 “先进分子”标准与思想政治教育
4.2.4 对党员的激励
5. 内部协调和运行机制
5.1 组织部职权分配和工作体系
5.1.1 中组部主要的职能机构
5.1.2 组织部门工作体系
5.2 主要工作准则
5.2.1 讲政治
5.2.2 服从纪律
5.3 决策和运行
5.3.1 组织网络
5.3.2 决策程序
5.3.3 调研机制
5.3.4 先行试验
5.3.5 执行过程的调节
6. 组织部处理对上关系策略
6.1 组织部的对上依附性
6.1.1 机构的撤销—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最严重表现
6.1.2 制度的规定—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基本保障
6.1.3 主导干部路线—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主要动机
6.1.4 强化中央集权—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一般结果
6.2 组织部的独立性
6.2.1 独立性的保持
6.2.2 确立独立性的挑战
7. 组织部的外部关系及部际竞争
7.1 主要联系机构
7.1.1 办公厅
7.1.2 宣传部
7.1.3 统战部
7.1.4 中纪委机关
7.2 主要协调事项
7.2.1 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7.2.2 党内教育实践活动
7.2.3 人才工作
7.2.4 扶贫济困
7.3 协调工作特点
7.4 部际竞争
7.4.1 组织部职能的扩大
7.4.2 组织部所处的竞争地位
7.4.3 三个“之家”建设
8. 组织部的反污名化策略
8.1 模范部门
8.1.1 各方对组织部的期许
8.1.2 组织部建设模范部门的努力
8.2 声望制度
8.2.1 政治机关:巩固中心地位
8.2.2 规章制度:建立共识观念
8.2.3 组织部长:部门象征
8.3 走出神秘
8.3.1 组织部的秘密工作的传统
8.3.2 组织部走出神秘的努力
8.3.3 成效
9. 超越惯性的努力
9.1 人才行动:结构上的跨越
9.1.1 建国前后对知识分子工作的认识
9.1.2 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分子工作
9.2 “资本家”入党及组织建设创新
9.2.1 “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2 转变态度
9.2.3 试点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4 积极开展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建工作
10. 结语
10.1 组织部运行的“双强模式”
10.2 新时期组织部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10.3 组织部能动不足的隐忧
10.4 新的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相关调研分析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73017
【文章页数】:3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及其意义
1.1.1 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
1.1.2 组织部的国际比较
1.1.3 组织部为什么能成为“第一部”?
1.1.4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央组织部对自身的工作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组织部的研究
1.3 问题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建党时期的中央组织部
2.1 中央组织部成立的主要目的
2.1.1 组织群众的需要
2.1.2 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需要
2.1.3 指导工农运动的需要
2.1.4 国共合作的因素
2.2 早期中央组织部的主要工作
2.2.1 筹备党的“四大”
2.2.2 提出组织工作思路
2.2.3 促进中央集权
2.2.4 制定交通办法
2.2.5 统计党员和组织情况
2.2.6 指导各地活动,分配人才
2.3 中央组织部的主要特征
2.3.1 与吏部相比
2.3.2 与苏共组织部相比
2.3.3 与后来的组织部相比
3. 组织部的发展和演变
3.1 1924-1949年的组织部
3.1.1 初期的探索与周折(1924-1928)
3.1.2 工作起色(1928—1937)
3.1.3 趋向成熟(1937-1949)
3.2 1949—1978年的组织部
3.2.1 建国初期的工作(1949—1954)
3.2.2 工作对象的拓展(1954—1966)
3.2.3 “文革”时期的组织部(1966—1977)
3.3 改革开放时期的组织部
3.3.1 落实干部政策(1977—1989)
3.3.2 大规模地教育和培训干部(1989—2002)
3.3.3 聚天下英才(2002-2012)
4. 政治动员与有效组织
4.1 组织部面向干部的行动
4.1.1 对干部的认识
4.1.2 干部的选任
4.1.3 组织部的干部工作策略
4.2 组织部面向党员的行动
4.2.1 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动员
4.2.2 以党支部为基础的组织扩展
4.2.3 “先进分子”标准与思想政治教育
4.2.4 对党员的激励
5. 内部协调和运行机制
5.1 组织部职权分配和工作体系
5.1.1 中组部主要的职能机构
5.1.2 组织部门工作体系
5.2 主要工作准则
5.2.1 讲政治
5.2.2 服从纪律
5.3 决策和运行
5.3.1 组织网络
5.3.2 决策程序
5.3.3 调研机制
5.3.4 先行试验
5.3.5 执行过程的调节
6. 组织部处理对上关系策略
6.1 组织部的对上依附性
6.1.1 机构的撤销—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最严重表现
6.1.2 制度的规定—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基本保障
6.1.3 主导干部路线—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主要动机
6.1.4 强化中央集权—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一般结果
6.2 组织部的独立性
6.2.1 独立性的保持
6.2.2 确立独立性的挑战
7. 组织部的外部关系及部际竞争
7.1 主要联系机构
7.1.1 办公厅
7.1.2 宣传部
7.1.3 统战部
7.1.4 中纪委机关
7.2 主要协调事项
7.2.1 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7.2.2 党内教育实践活动
7.2.3 人才工作
7.2.4 扶贫济困
7.3 协调工作特点
7.4 部际竞争
7.4.1 组织部职能的扩大
7.4.2 组织部所处的竞争地位
7.4.3 三个“之家”建设
8. 组织部的反污名化策略
8.1 模范部门
8.1.1 各方对组织部的期许
8.1.2 组织部建设模范部门的努力
8.2 声望制度
8.2.1 政治机关:巩固中心地位
8.2.2 规章制度:建立共识观念
8.2.3 组织部长:部门象征
8.3 走出神秘
8.3.1 组织部的秘密工作的传统
8.3.2 组织部走出神秘的努力
8.3.3 成效
9. 超越惯性的努力
9.1 人才行动:结构上的跨越
9.1.1 建国前后对知识分子工作的认识
9.1.2 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分子工作
9.2 “资本家”入党及组织建设创新
9.2.1 “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2 转变态度
9.2.3 试点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4 积极开展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建工作
10. 结语
10.1 组织部运行的“双强模式”
10.2 新时期组织部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10.3 组织部能动不足的隐忧
10.4 新的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相关调研分析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873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87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