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9 07:08
新乡贤是指当代乡村社会中所有有道德、有能力以及有威望的个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且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总抓手。2018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为何高度重视建设乡村、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我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乡村振兴具有全局性,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都离不开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乡贤文化根植乡土,其中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价值真谛和文化深意,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贤文化的氛围,注重发挥当代“新乡贤”的价值引领、带头示范作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对于新时代乡村的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占有...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发展动态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理论
第二章 乡贤文化的相关概念
2.1 乡绅的历史演变
2.1.1 “乡绅”一词的由来
2.1.2 绅权性质的历史嬗变
2.2 传统乡贤与“新乡贤”
2.2.1 “新乡贤”的概念
2.2.2 “新乡贤”的特点
2.3 “新乡贤”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困境
3.1.1 基层政府创新理念需与时俱进
3.1.2 农业现代化程度发展较缓
3.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2.1 国家战略提供的机遇
3.2.2 新乡贤具备的独特优势
3.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路径
3.3.1 转变发展观念
3.3.2 助推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3.3.3 打造精品项目
3.4 典型样本与启示
3.4.1 衡阳模式
3.4.2 上虞模式
3.4.3 启示
第四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
4.1 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困境
4.1.1 基层党组织还需加强整顿
4.1.2 民主选举干预较多
4.1.3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4.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2.1 重要意义
4.2.2 参与路径
4.2.3 制度保障
4.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典型样本及示范意义
4.3.1 典型样本: 重庆永川乡贤评理堂
4.3.2 示范意义
第五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5.1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5.1.1 资金投入不太充足
5.1.2 管理体制滞后
5.1.3 专业人才缺乏
5.2 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5.2.2 必要性与可行性
5.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5.4 典型样本及启示
5.4.1 典型样本
5.4.2 启示
第六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
6.1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困境
6.1.1 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6.1.2 资源分配不均
6.1.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
6.1.4 农村文化事业待发展
6.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6.2.2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6.2.3 实现法治、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
6.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路径
6.3.1 助力基层组织建设
6.3.2 助推农村教育发展进步
6.3.3 发挥道德优势走向善治
6.4 典型样本与启示
6.4.1 “新乡贤+”系列品牌
6.4.2 启示
第七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
7.1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困境
7.1.1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大
7.1.2 管理机制不健全,生态系统退化
7.1.3 村民落后的思想制约了环保意识
7.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7.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路径
7.3.1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牢固树立环保理念
7.3.2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强化环保监督
7.3.3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7.4 典型样本与启示
7.4.1 南宁模式
7.4.2 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4025344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发展动态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理论
第二章 乡贤文化的相关概念
2.1 乡绅的历史演变
2.1.1 “乡绅”一词的由来
2.1.2 绅权性质的历史嬗变
2.2 传统乡贤与“新乡贤”
2.2.1 “新乡贤”的概念
2.2.2 “新乡贤”的特点
2.3 “新乡贤”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困境
3.1.1 基层政府创新理念需与时俱进
3.1.2 农业现代化程度发展较缓
3.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2.1 国家战略提供的机遇
3.2.2 新乡贤具备的独特优势
3.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路径
3.3.1 转变发展观念
3.3.2 助推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3.3.3 打造精品项目
3.4 典型样本与启示
3.4.1 衡阳模式
3.4.2 上虞模式
3.4.3 启示
第四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
4.1 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困境
4.1.1 基层党组织还需加强整顿
4.1.2 民主选举干预较多
4.1.3 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4.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2.1 重要意义
4.2.2 参与路径
4.2.3 制度保障
4.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典型样本及示范意义
4.3.1 典型样本: 重庆永川乡贤评理堂
4.3.2 示范意义
第五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5.1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5.1.1 资金投入不太充足
5.1.2 管理体制滞后
5.1.3 专业人才缺乏
5.2 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5.2.2 必要性与可行性
5.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5.4 典型样本及启示
5.4.1 典型样本
5.4.2 启示
第六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
6.1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困境
6.1.1 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6.1.2 资源分配不均
6.1.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
6.1.4 农村文化事业待发展
6.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6.2.2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6.2.3 实现法治、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
6.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路径
6.3.1 助力基层组织建设
6.3.2 助推农村教育发展进步
6.3.3 发挥道德优势走向善治
6.4 典型样本与启示
6.4.1 “新乡贤+”系列品牌
6.4.2 启示
第七章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
7.1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困境
7.1.1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大
7.1.2 管理机制不健全,生态系统退化
7.1.3 村民落后的思想制约了环保意识
7.2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7.3 新乡贤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路径
7.3.1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牢固树立环保理念
7.3.2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强化环保监督
7.3.3 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7.4 典型样本与启示
7.4.1 南宁模式
7.4.2 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4025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02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