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科普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00:16

  本文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科普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科普 科普作用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之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伴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从科学技术普及的角度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与应急科普不力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风险社会到来,面对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官方与大众媒体渠道科学传播的不畅为谣言滋生带来空间,震颤着惊恐不安的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政府作为应急科普的权威主体机构,应急科普运行不畅导致科普时效性的严重缺失,公众在事件爆发初期无法接收到权威部门科学传播,非正规渠道就成为公众搜集和获取事件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都有待考量。媒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开始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中,也在普及事件相关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科普内容科学性缺失问题,导致社会负面效应的产生。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非典与H7N9禽流感在疫情预警阶段、扩散处理阶段以及缓和平息阶段中的应急科普内容、科普形式、科普效果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作用进行研究,探索两例事件中政府及媒体两大主体机构以及其他科普主体的应急科普工作的效果。深入分析发现,应急科普不力造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畸变,政府信息传播障碍引发社会矛盾集聚、媒体的失语及过度报道造成公众恐慌是其主要体现。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塑造政府形象、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秩序、消除谣言,普及事件相关基本科学技术知识是应急科普及时到位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科普 科普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1、绪论9-18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9-10
  • 1.1.1 研究缘起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当前研究现状10-16
  • 1.2.1 相关概念10
  • 1.2.2 研究现状10-16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6-18
  • 1.3.1 研究内容16
  • 1.3.2 创新点16-18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概述18-32
  •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内涵18-20
  • 2.1.1 应急科普定义18-19
  • 2.1.2 应急科普特点19-20
  • 2.2 应急科普内容20-22
  • 2.2.1 事件相关概念和原理20
  • 2.2.2 事件应对方法20-21
  • 2.2.3 相关政策法规21
  • 2.2.4 科学理性启发与引导21-22
  • 2.3 应急科普形式22-26
  • 2.3.1 纸质媒介科普22-24
  • 2.3.2 电子媒介科普24
  • 2.3.3 网络媒体科普24-26
  • 2.4 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的需求分析26-32
  • 2.4.1 问卷的设计26-27
  • 2.4.2 调查方法27
  • 2.4.3 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27-30
  • 2.4.4 调查得出的结论30-32
  •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作用研究分析32-53
  • 3.1 传染病事件应急科普作用分析32-46
  • 3.1.1 疫情预警阶段科普33-39
  • 3.1.2 疫情扩散及处理阶段科普39-44
  • 3.1.3 疫情缓和平息阶段科普44-46
  • 3.2 应急科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应对46-51
  • 3.2.1 普及事件相关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理性应对46-47
  • 3.2.2 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秩序47-48
  • 3.2.3 加强政府与民众应急信息沟通,塑造政府良好形象48-49
  • 3.2.4 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体系49-51
  • 3.3 应急科普失策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畸变51-53
  • 3.3.1 政府信息传播障碍引发社会矛盾集聚51-52
  • 3.3.2 媒体失语与过度报道加剧公众恐慌52-53
  • 4、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作用的策略探讨53-58
  • 4.1 制订专项应急科普法律法规,将应急科普纳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53-55
  • 4.2 设立媒体科技报道把关人制度,加强应急科普内容的时效性与科学性55-56
  • 4.3 合理发掘和利用新媒体科普方式56-58
  • 5、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A63-67
  • 附录B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程;努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2 何薇;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回顾[J];民主与科学;2004年05期

3 陈果;;2005年湖北省青年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10期

4 ;权威调查表明:中国公众科学素养偏低[J];当代法学;1999年02期

5 ;二○○一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J];党政干部文摘;2001年12期

6 ;探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之路[J];前线;2006年10期

7 周美艳;;科学兴趣多与少——X市公众科学素养报告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06期

8 张平芳;;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2期

9 戴艳军,张玉强;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的理论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戴艳军,张玉强;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的理论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敬向红;;自然科学博物馆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马倩美;;刍议提高公众科学素养[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黄丹斌;;提高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战略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侯书利;魏小华;;宝鸡市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艺;张汝斌;彭靖里;;论提高西部公众科学素养对缩小“数字鸿沟"的作用[A];“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6 孙瑞祥;;科学素养教育大众化与传媒责任——解读最新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晓红;陈冀青;赵晓明;;谈科技期刊与公众科学素养[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8 桑史良;;自主办会 自我完善 持续发展——关于学会改革的思考[A];2006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6年

9 张礼建;张庆轩;丁媛媛;李泱泱;;后靠式移民社区居民科学素养调查分析——基于三峡库区丰都、万州、云阳、巫山四地的调研数据[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韦强;杨德倩;许玲;季申芒;刘飞;廖景平;;发展科普旅游促进公众科学素养建设[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潇雨;公众科学素养整体上升[N];陕西科技报;2005年

2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袁黎英;浙江再次调查公众科学素养[N];浙江日报;2005年

3 汤晓峰;南通公众科学素养大幅提升[N];南通日报;2007年

4 李华;我市将举行首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N];西安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霍霞;公众科学素养仍需提升[N];北京科技报;2004年

6 记者 谢克俭;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为2.29% 城市高农村一倍多[N];福建科技报;2005年

7 记者 金振蓉;公众科学素养稳步增长[N];光明日报;2004年

8 记者 高建进;福建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仅为2.29%[N];光明日报;2005年

9 李兵;科学素养提高青睐医学与健康[N];健康报;2004年

10 红光;提升公众科学素养须多管齐下[N];经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发俊;社会语境与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yN;社会分层视野下的我国城市公众科学素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唐文军;湖南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D];湖南大学;2009年

3 胡莲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科普作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4 冯霞;成都市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性别差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史亮;非正规教育视域下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向晓琼;我国科学课程设置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远秀;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8 曾金枫;福建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9 丁国卿;广西公众科学素养提升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姜瑜;湘桂公众科学素养培养政策及途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32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632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0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