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教育目的转变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东北育才学校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09 09:27

  本文关键词:教育目的转变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东北育才学校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转变 人才培养方式变革 东北育才学校


【摘要】: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依托人才培养才能达成,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也必须依据教育目的。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教育目的的调整相应地也会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本文以东北育才学校为例,概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发生调整的三个历史阶段,以及学校做出的与之相适应的三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破解千校一面的难题,应该加强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由此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而且校长应该主动承担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责任。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东北育才学校;
【关键词】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转变 人才培养方式变革 东北育才学校
【分类号】:G632.0
【正文快照】: 一、教育目的概念及我国教育目的转变的历史回顾教育学理论由若干基本概念构成,教育目的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教育目的理论因此也成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广义上的教育目的一般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所有的期待1。狭义上的教育目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源;素质、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2000年10期

2 王玉兰;关于教育目的的反思[J];吉林教育科学;2001年06期

3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单振涛;论教育目的的现实性与超越性[J];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5 石胜利;教师的教育目的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09期

6 石胜利;教师的教育目的浅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01期

7 方建锋;;论教育目的的本真与变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03期

8 唐荣德;试论我国教育目的研究中常见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9期

9 李春玲;教育本体、教育目的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9期

10 姬焕芳;;我国教育目的理想与实践“背离”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肖凤彬;;从社会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许梦瀛;;论荀子的教育目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吴佩玲;徐佳铭;江金山;;落实科技教育目的之新方法[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娟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的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7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孟星;;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功能[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江慧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10 刘锡印;;科普展品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A];2004年科技馆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采桑子;“神题”泛滥是教育目的跑偏[N];湖北日报;2013年

2 泉眼;软件企业为啥触网[N];建筑报;2000年

3 齐建荣;默默凝视让孩子去体会[N];保健时报;2005年

4 本报评论员;确立三个支点 明确教育目的[N];检察日报;2000年

5 江苏省吴江高级中学 邓梁;惩戒须有“度”[N];江苏教育报;2014年

6 编译 侯丽;英大学毕业生收入与家庭背景有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胡 杨;给学生法治待遇[N];经济参考报;2005年

8 赫 u&;学校≠法院[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郭立场;考前“拜神”折射文化隐患[N];中国艺术报;2014年

10 沈 峰;给孩子申辩的权利[N];中国教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熊华生;为了儿童的幸福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建锋;论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原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燕军;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较分析—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的视角及其整合[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3 门宪琳;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崔东伟;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利益目的[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仲丽楠;“位育”视角下我国教育目的实践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丁俊锋;论全球化对学校教育目的的影响与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7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会松;教育目的:教育之目的与教育之作为目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姚永萍;四川省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教育目的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4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644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e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