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参与“高参
本文关键词:北京体育大学参与“高参小”项目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参与中小学特色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 体育校本课程实施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保证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地方和学校拥有了更多的课程管理权。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高等学校、社会力量资源丰富,基础教育发展良好,但同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等问题。北京自2014年9月开始,通过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并支持中小学特色发展工作(此工作简称为“高参小”),以期推动中小学体育、美育工作的和谐有序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校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均衡教育资源,强化高校与中小学的协作共建。北京体育大学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与海淀区、昌平区5所小学进行合作,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参与“高参小”项目合作小学趣味田径、快乐体操两门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梳理,分析两门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探讨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期对未来“高参小”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意见。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丰富,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目标明确,具备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但应在此基础上细化完善课程目标。(2)体育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多数为在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较高,但是小学常规体育课教学经验不足,此外,任课教师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课教师与大学指导教师沟通不及时且次数较少,与小学体育教师交流合作机会较多。(3)在加强校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应重视小学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力量。(4)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仍有小学没将校本课程配备的器材落实到位。(5)学生对校本课程、教师和自我表现的满意度较高,对课程兴趣较为浓厚,喜欢跑类、跳类、蹦床、平衡木等运动项目。(6)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场地器材资源不足和教学时数不足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仍是课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高校参与中小学特色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 体育校本课程实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2
- 1.1 选题依据11-12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12
- 2 文献综述12-21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2-17
- 2.1.1 课程12-15
- 2.1.2 校本的含义15
- 2.1.3 校本课程的含义15-16
- 2.1.4 体育校本课程的含义16-17
- 2.2 国内外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17-21
- 2.2.1 国内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17-18
- 2.2.2 国外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18-21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1-24
- 3.1 研究对象21-22
- 3.2 研究方法22-24
- 3.2.1 文献资料法22
- 3.2.2 问卷调查法22-23
- 3.2.3 访谈法23
- 3.2.4 实地考察法23-24
- 3.2.5 数理统计法24
- 4 结果与分析24-64
- 4.1 北京体育大学参与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24-25
- 4.1.1 组织机构24-25
- 4.1.2 人员管理机制25
- 4.2 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5-57
- 4.2.1 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分析25-27
- 4.2.2 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分析27-30
- 4.2.3 对体育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的调查结果与分析30-38
- 4.2.4 体育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38-46
- 4.2.5 体育课程实施环境的分析46-48
- 4.2.6 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分析48-51
- 4.2.7 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51-56
- 4.2.8 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56-57
- 4.3 北京体育大学在“高参小”体育校本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7-64
- 4.3.1 存在的问题57-61
- 4.3.2 解决问题的对策61-64
- 5 结论与建议64-66
- 5.1 结论64
- 5.2 建议64-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69
- 附录69-85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桂辉;阎龙;;论体育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其开发[J];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2 文兰佃;李树怡;;简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资源开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郑柏武;;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评价[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李润梅;杨占明;王福杰;刘崇辉;苟小平;;对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林媛;钟兆祥;;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J];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陈洁洁;宋建平;;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年11期
7 谢冬兴;;民办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若干问题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刘崇辉;杨占明;李润梅;王福杰;苟小平;;论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程序[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1期
9 季晓静;王健;黄号号;王薇;贾萍;;对体育校本课程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陆阳;;基于新课标的体育校本课程内涵审视[J];才智;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冬明;;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伪教材化”现象[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云南省易门县职业高级中学 刘再贵;让校本课程走进学生生活[N];中国体育报;2011年
2 记者 潘帝同;“阳光教育”让孩子心中充满阳光[N];佳木斯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坚;土家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天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开发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丹青;对北京市三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情况的调查[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3 周春丽;多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浩;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兰敏;杭州市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郑超;北京市东城区部分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
7 李晓慧;北京体育大学参与“高参小”项目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8 熊岚;西宁市城东区回族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展开效应调查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9 龚海玲;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钟兴;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4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72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