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重庆市县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12:17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县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空间结构 重庆市 经济增长收敛 结构优化


【摘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经济要素(包括人口、产业等)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形态,他是人类长期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结果。本文主要选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空间关联性测度方法,并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研究对象上,本文将重庆市38个区县作为单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加深对重庆市经济空间结构认识的同时,也探索性地提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主要分析重庆市区县城市规模等级、交通可达性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文章实证研究分为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证实性空间数据分析(CSDA)两部分。在ESDA阶段,选取统计学中的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Moran's I两个统计量,在不对重庆市经济数据加任何先验性假设的情况下,衡量重庆市38个区县2000-2013年间的空间关联性,并对空间数据的性质进行分析和鉴别,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聚集特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程度不断加强,即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相邻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相反,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相邻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在CSDA阶段,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重庆市区县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有显著的趋同现象,但这种趋同是在经济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的趋同,趋同速度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说明重庆市经济空间结构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通过模型估得的β值,可以计算出重庆市经济增长收敛系数约为0.0068,这与全国的0.02的水平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两翼”地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和城市体系结构的不合理、空间分布失衡,致使“一圈”对“两翼”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最后,针对实证阶段所得出的结果,以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本文建议从如下三个方面对重庆市县域经济空间结构作进一步优化:①主城区域依托现有经济发展优势,突出自身的核心功能,“一圈”内的区县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与主城区的经济互动,承接主城区产业的第一步转移,使“一圈”的辐射作用最大化;②在渝东地区打造新的中心城市,促进增长极发挥扩散和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加快渝东地区的中心城市建设,并以此作为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③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作准备。
【关键词】:经济空间结构 重庆市 经济增长收敛 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1章 总论9-17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9-10
  • 1.1.1 选题背景9
  • 1.1.2 选题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3 研究述评14
  • 1.3 研究思路14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7
  • 1.4.1 研究内容14-15
  • 1.4.2 研究方法15-17
  • 第2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理论17-23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7-19
  • 2.1.1 区域的概念17
  • 2.1.2 空间的概念17
  • 2.1.3 经济空间17
  • 2.1.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17-18
  • 2.1.5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18-19
  • 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理论19-23
  • 2.2.1 增长极理论19
  • 2.2.2 核心—边缘理论19
  • 2.2.3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19-20
  • 2.2.4 点—轴理论20-21
  • 2.2.5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1-23
  • 第3章 重庆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现状分析23-29
  • 3.1 重庆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历史回顾23
  • 3.2 重庆市区域空间结构现状分析23-29
  • 第4章 基于ESDA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29-43
  • 4.1 研究的区域、数据选取和研究方法29-30
  • 4.1.1 研究的区域及数据选取29-30
  • 4.1.2 研究方法介绍30
  • 4.2 重庆市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自相关分析30-43
  • 4.2.1 重庆市区域全局空间关联分析30-32
  • 4.2.2 重庆市区域局部空间关联分析32-40
  • 4.2.3 结果分析40-41
  • 4.2.4 影响因素分析41-42
  • 4.2.5 研究结论42-43
  • 第5章 基于CSDA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43-49
  • 5.1 空间关联模型介绍43-45
  • 5.1.1 空间滞后模型44-45
  • 5.1.2 空间误差模型45
  • 5.2 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45-49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9-53
  • 6.1 研究结论49
  • 6.2 政策建议49-50
  • 6.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50-53
  • 6.3.1 不足之处50
  • 6.3.2 研究展望50-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9-61
  • 附录一 重庆市各区县2000年-2004年人均GDP(单位:元)61-63
  • 附录二 重庆市各区县2005年-2009年人均GDP(单位:元)63-65
  • 附录三 重庆市各区县2010年-2013年人均GDP(单位:元)65-6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利萍;严汉平;李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区域经济政策演变的视角[J];未来与发展;2011年11期

2 王录仓,张云峰;基于分形理论的苏北城镇体系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赵雪雁;侯成成;李建豹;赵敏丽;;甘肃省县域经济增长与空间格局演变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4 陆玉麒;;21世纪初我国空间布局的战略取向[J];学习与实践;2007年05期

5 葛喜俊;刘凯;黄斌;;长三角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综合运输;2009年06期

6 汪海;;以京沪港渝为增长极构造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J];中国软科学;2010年07期

7 高迎春;佟连军;;吉林省区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8 禹朴家;徐海量;刘世薇;安红燕;龚君君;;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及空间差异分析[J];中国沙漠;2011年06期

9 高超;;京津冀经济发展时空演变及天津市区域地位变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30期

10 樊新生;;河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与变化的实证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3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萍;农村土地流转:基于现代经济学范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樊新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刘贵清;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清春;经济增长中地理要素作用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06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006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7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