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和激化,而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应该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进程和质量。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因此,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首先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以湖北省1995-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为分析对象,运用生态足迹和脱钩理论分析湖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及环境负荷的脱钩程度,对协调发展变化趋势及规律进行初步判定和预测;然后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三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适当处理;最后提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指数评价模型,从两个维度对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各功能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湖北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对建设湖北“两型社会”提出政策性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一是基于生态足迹和脱钩理论对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二是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湖北省“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将发展与协调结合起来,引入协调发展指数对湖北省1995年-2011年“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评价,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区域“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演化规律和制度创新策略研究(批准号:11YJC840038)”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原理与方法研究
1.2.2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
2.1.1 “两型社会”的内涵
2.1.2 协调发展的内涵
2.2 “两型社会”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2.3 “两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2.4 “两型社会”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
第3章 湖北省“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脱钩分析
3.1 脱钩理论
3.1.1 脱钩的概念
3.1.2 脱钩的类型
3.1.3 脱钩状态分析模型和评价标准
3.2 生态足迹理论
3.2.1 水足迹理论
3.2.2 碳足迹理论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湖北省资源环境概况
3.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 结果分析
3.4.1 湖北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分析
3.4.2 湖北省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关系分析
3.4.3 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分析
3.4.4 湖北省经济发展与废物排放和环境治理关系分析
第4章 湖北省“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2 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筛选
4.2.1 指标体系的设计
4.2.2 评价指标的筛选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3.1 信度检验
4.3.2 效度检验
第5章 湖北省“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
5.1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指数
5.1.1 协调与协调度
5.1.2 协调发展与协调发展指数
5.2 评价模型与方法的选择
5.2.1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模型
5.2.2 “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指数的评价模型
5.3 湖北省“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5.3.1 协调度测算
5.3.2 协调发展指数的测算
5.3.3 结果分析
第6章 湖北省“两型社会”协调发展对策
6.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6.1.1 引导低碳、循环经济
6.1.2 构筑资源节约型建设模式,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6.1.3 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投资治理效果
6.2 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生态建设在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6.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4 在不损害市场效率的情况下,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雅楠;仝纪龙;袁九毅;陈振华;;区域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的定量判别研究——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2 王晓芳;宗刚;;基于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的草场生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4 沈浩,孙江华;结构方程式模型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5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常子晨;常东旭;;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源头[J];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04期
7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8 吴郁玲;曾菊新;;试论“两型社会”建设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9 吴焕新;彭万力;;“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与对策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10 陈伟;吴群;;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开发区土地开发效益评价——以浙江省南浔经济开发区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李珀松;基于能源“脱钩”理论的城市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1411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1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