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和机制创新

发布时间:2021-08-13 20:38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长足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城镇和农业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分化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差距逐渐扩大,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河南省来讲,该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力输出大省,承担着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职责,如何解决好粮食生产和劳务输出之间的矛盾、巩固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履行好粮食安全生产职责等等是该省在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视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仅仅靠农业生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本文通过对“三化”协调发展内涵进行分析,说明协调发展并不是三者同等、均衡发展,而是要针对各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三者生产活动,实现“1+1+13”的效果;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三化”生产活动的分析,说明对河南省发展“三化”的借鉴意义:重视“三化”发展理论、合理规划发展路径、有效制定发展政策;通过分析当前河南省发展“三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三化”间的作用机制,说明河南省发展“三化”应该选择的道路: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最终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三化”协调发展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三化”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1 “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2.1.1 共生系统理论
        2.1.2 “二元”结构理论
        2.1.3 空间统筹理论
    2.2 “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
        2.2.1 “三化”的含义
        2.2.2 “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2.3 “三化”内在的作用机制分析
        2.3.1 社会大分工时期“三化”作用机制
        2.3.2 近代狭义的“三化”作用机制
        2.3.3 现代广义的“三化”作用机制
第三章 国外“三化”发展的经验启示
    3.1 国外“三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2 国外发展“三化”的做法
        3.2.1 美国“新区”建设
        3.2.2 英国“中心村”建设
        3.2.3 日本农业综合开发
    3.3 国外发展“三化”的启示
        3.3.1 准确预设“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
        3.3.2 合适选择“三化”协调发展模式路径
        3.3.3 正确制定“三化”发展政策措施
第4章 河南省“三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河南省“三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工业体系全而不强
        4.1.2 城镇水平广而不高
        4.1.3 农业基础大而不优
    4.2 制约河南省“三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4.2.1 传统“二元”结构体制的约束
        4.2.2 相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约束
        4.2.3 “重工轻农”思想观念的约束
第5章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模式分析
    5.1 “三化”的相互关系
        5.1.1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5.1.2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5.1.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5.2 河南发展“三化”路径选择
        5.2.1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5.2.3 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
        5.2.4 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5.3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
        5.3.1 创新土地占补平衡保障机制
        5.3.2 创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5.3.3 创新项目筛选评估机制建立
        5.3.4 创新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5.4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信阳市潢川县“华英”模式
        5.4.1 “华英”模式的“三化”演进路径
        5.4.2 “华英”模式的基本特征
        5.4.3 “华英”模式带来的启示
第6章 政策建议
    6.1 完善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6.2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6.3 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群郎,韩宇;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张新光;;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2008年06期

3 叶普万,白跃世;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兼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5期

4 阚丽萍;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制度创新[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李欣;农村教育投资系统改革刍议[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王建兵;新时期甘肃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和环境[J];甘肃农业;2005年07期

7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9 齐守印;;不断探索财政改革创新 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河北省财政30年改革创新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71期

10 张振江;;农业大省现代农业建设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陆美娟;江苏省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均琰;河南省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市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丽华;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朱银芳;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4 陈云;城市化本质与中国城市化实现途径[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孙秀茹;广西现代农业的测评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6 高相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理事实辨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汪洋;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钱建勇;江西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赵正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循环流动模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游小国;新时期我国“三农”政策调整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影响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01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01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f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