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马克思宏观流通理论:非均衡宏观经济学——兼论生产过剩与投资扩张的兼论生产过剩与投资扩张的“乘数效应”

发布时间:2017-10-16 23:05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宏观流通理论:非均衡宏观经济学——兼论生产过剩与投资扩张的兼论生产过剩与投资扩张的“乘数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两大部类 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体系 扩张与萧条


【摘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是经济总量的供需均衡模型,而没有分析其内部结构与非均衡过程。马克思用"两个部类"价值流通过程来分析社会再生产条件,由本质生成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再生产理论的主要贡献是:第一,指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扩大再生产要求简单再生产的两部类流通过程发生变化以趋向于新的均衡;第二,指出资本增值动力驱动下的货币贮藏(储蓄)与投放(投资),形成货币资本系统与生产资本系统之间的流通与转换,从而对这种均衡趋势的冲击,产生下述两种非均衡趋势:一是通过货币贮藏而导致社会生产普遍过剩;二是通过投资乘数机制而导致经济增长,由此形成社会经济的起伏震荡。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
【关键词】两大部类 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体系 扩张与萧条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本论》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2AZD066)
【分类号】:F124
【正文快照】: 《资本论》第2卷研究了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两个层次的流通过程。其中关于社会总资本的宏观流通过程,相当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如果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主旨是分析宏观经济流量的均衡,马克思分析的则是这种流量过程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价值量度与物质补偿,创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洪银兴,余利平;中国市场化过程的非均衡与均衡——兼论推进市场经济的重点[J];经济学家;1993年05期

2 胡乃武,彭俊明;宏观金融非均衡条件下的资产调控[J];经济学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本艳;;金融发展与我国资本形成:基于面板协整视角[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2 杨元泽;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率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何志强;李一鸣;;投资、投资效率与投资制度:文献视角的探讨[J];财经科学;2006年06期

4 刘瑞明;;中国经济的体制困境与波动形成:一个理论框架及其检验[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5 张萍;吴宏;;我国吸纳金融创新的时滞效应及其制度因素分析[J];财经论丛;2007年05期

6 李程;;利率管制、金融扭曲与投资效率[J];财经论丛;2012年02期

7 王红岩;张宏霞;;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效率——基于政府投资决策权分散化的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2期

8 田树喜;白钦先;林艳丽;;我国金融倾斜波动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9 黎精明;唐霞;;我国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基于生产要素投入视角的理论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10 赵留彦;;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喻平;王仁祥;;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4 关大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马少康;资产价格对动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钱良信;金融发展、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D];安徽大学;2011年

7 赵静敏;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传导途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翁媛媛;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莹;财富资本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永剑;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满飞;基于超效率DEA法的省级政府投资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肖方国;青岛市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朱捡发;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金融与企业价值创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浩;中国托宾Q效应的检验及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夏永辉;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6 姚领;货币供应总量、结构与经济波动[D];西南大学;2011年

7 包天为;经济周期中的“信息变速器”效应[D];南京大学;2011年

8 陈高杰;新疆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的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杜宁宜;辽宁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10 王利敏;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倩;中国金融深化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0年03期

2 谢平;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J];财贸经济;2000年10期

3 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2002年05期

4 冉茂盛,张宗益,钟子明;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联性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6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7 沈坤荣,汪建;实际利率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0年08期

8 李栋文;我国储蓄转化投资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1年09期

9 谢亚轩;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方法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10 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启贤;从不均衡中求均衡.[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 袁建文;关于非均衡理论的探讨[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3 汤在新;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4 郭天明;;论地方经济目标实现的均衡性[J];商场现代化;2006年07期

5 徐静;闫军印;;从马克思到现代均衡:一个理论综述[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宗涛;;均衡理论:危机现实的挑战[J];金融博览;2013年03期

7 何涌;西方经济学非均衡理论的方法论基础[J];世界经济;1986年03期

8 李平;;新剑桥学派的非均衡理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9 梁文翔;麦艳红;;经济运行非均衡性分析[J];桂海论丛;1993年02期

10 景天时 ,雷兴魁 ,杨大庆;国民经济运行的非均衡趋势与贫困地区发展的超常规思路[J];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德峰;;市场经济均衡理论模型与分析研究[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邵建唐;;从价格均衡理论看煤矿招工难[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志彪;;非均衡市场运行中的宏观紧缩与数量调整[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4 洪银兴;;非均衡市场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圣明;五个统筹的经济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翟帆;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有着独特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杨圣明;五个统筹的创新之处何在[N];北京日报;2004年

4 陈建林;在博弈中寻求均衡[N];重庆日报;2004年

5 李文;让真正的学者受到尊重[N];光明日报;2009年

6 袁政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城市区域平衡发展也能体现经济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林光彬;难量化的“快乐”比易量化的“财富”更值得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8 [俄] И.С.伊格纳季耶夫 编译 于小琴;俄罗斯影子经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N];远东经贸导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南菲;就业—居住均衡与城市通勤[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龙岗;中国非均衡经济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3 张冰菊;基于非均衡理论的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莉;经济效率、社会福利及其具有公共物品博弈中的Nash均衡[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凤先;大连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的非均衡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黄上国;中国过渡时期制度非均衡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7 徐文渊;基于流动均衡的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8 陈海生;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内外均衡及政策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伍秋婵;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希;基于价值均衡理论的保险服务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45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045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e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