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在收入分配问题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在收入分配问题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微观模拟模型 基于主体的计算经济学 多主体仿真 中国经济模型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近代各国都高度重视的问题,确定调节分配的法则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容忽视的是,近几年我国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收入分配问题,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着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个体现象相互脱节等无法克服的缺陷,而新兴的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建模方法则很好的克服了这一缺陷。因此,本文尝试用这种新兴方法来研究传统的收入分配问题。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建模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与基于主体的计算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主体具有适应性,可以与环境及其他个体进行交互,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宏观系统的演变以及进化、多样性的出现、新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等,都是由此而来简而言之,就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这样的特点很好的克服了传统经济研究方法中宏观与微观相互脱离的缺陷。本文继承美国ASPEN模型的思想,根据经济市场中的行为设定了家庭、企业、政府、银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六类主体。建立了经济市场模拟模型。模型中,企业雇佣工人,生产产品,纳税,分红;政府收取税款、发行债券、发放失业救济金;银行雇佣工人、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中央银行接收存款准备金、买/卖债券、发放贷款;家庭被雇佣获得收入,用来进行各种消费,剩余的收入转为储蓄或购买债券;金融市场主体为上述所有交易活动提供场所,它统计各类产品的供求状况并反馈给各个主体,从而各自调整工资、产品价格、债券收益、贷款利率。本文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7个仿真实验,用以分析各因素对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3个结论:一、工资水平并不会对收入分配产生显著影响。机会不均等是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的重要因素。三、政府政策引导对改善收入分配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微观模拟模型 基于主体的计算经济学 多主体仿真 中国经济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7;F2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9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意义8-9
- 1.3 论文结构9
- 2 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现状9-13
- 2.1 收入分配理论9-11
- 2.1.1 米德的理论10
- 2.1.2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10-11
- 2.1.3 弗里德曼的负所得税理论11
- 2.2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现状11-12
- 2.2.1 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因素的研究11-12
- 2.2.2 对收入分配格局影响因素的研究12
- 2.3 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12-13
- 2.4 微观模拟模型的优势13
- 3 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模型的建模方法13-18
- 3.1 理论基础13-15
- 3.2 建模过程15
- 3.3 优势与缺陷15-16
- 3.4 应用实例16-18
- 3.4.1 人工股票市场模型16-18
- 3.4.2 人工经济模型-SIMECO18
- 4 收入分配模型设计18-28
- 4.1 模型原理19-26
- 4.1.1 各主体介绍20-24
- 4.1.2 模型初始化和参数24
- 4.1.3 模型运行机制24-26
- 4.2 仿真实验设计26-28
- 5 仿真实验运行结果及结论分析28-48
- 5.1 仿真实验输出结果说明28-30
- 5.1.1 仿真实验结果输出窗口说明28-30
- 5.1.2 其他说明30
- 5.2 仿真实验运行结果30-47
- 5.2.1 实验1输出结果30-33
- 5.2.2 实验2输出结果33-36
- 5.2.3 实验3输出结果36-38
- 5.2.4 实验4输出结果38-41
- 5.2.5 实验5输出结果41-43
- 5.2.6 实验6输出结果43-45
- 5.2.7 实验7输出结果45-47
- 5.3 结论分析47-48
- 6 总结与展望48-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7
- 致谢57-58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雪芳;;浅谈我国当今收入分配问题[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2 樊建旺;;对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J];发展;2007年01期
3 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要抓关键[J];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11期
4 高培勇;;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重在建机制增渠道[J];当代经济;2010年21期
5 高培勇;;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重在建机制增渠道[J];工会博览;2010年11期
6 高培勇;;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重在建机制增渠道[J];理论学习;2010年12期
7 姜长青;;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若干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03期
8 王婷;徐玉立;;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述评[J];红旗文稿;2011年09期
9 刘国富;王革;;基于系统观的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吴练达;高璇;;解决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仲长远;李优亮;郭艳霞;李阳;;新时期北京市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与思考[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祁焕龙;;对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的分析[A];青海省统计系统1998—1999年优秀统计论文选编[C];2000年
3 罗福群;;从政府层面对转型升级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探讨[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董小麟;;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考[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钟棣;;马克思在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上的论述[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胡玉平;;坚定不移地加快推改革——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综述[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7 丁元竹;;地区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丁元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特邀报告[C];2005年
9 夏正智;;价值、劳动与分配[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兰 史冬芸;收看“收入分配问题”专题讲座[N];黄南报;2007年
2 记者 王羚;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要靠全面改革[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用增量调整方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 马小丽;经济学新假定框架下的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探索[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
5 吴菁;市政协调研国企收入分配问题[N];北京日报;2007年
6 殷剑峰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一大软肋[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殷剑峰;收入分配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软肋[N];湘声报;2006年
8 赵学军;中日学者共同讨论收入分配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景天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进入新阶段[N];文汇报;2008年
10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 苏海南;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和出路在哪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琳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宏升;收入分配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潘涛;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域下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明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5 冯振华;新疆收入分配问题评估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6 李晓欣;基于要素市场分析我国收入分配问题[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赵洁;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杨艳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9 孙志伟;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10 马永英;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55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05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