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昌九一体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 长江经济带 协同发展
【摘要】:作为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昌九一体化能否支撑起江西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本文基于"双核结构"理论,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应分为三种类型:内源式协同发展、外源式协同发展及混合式协同发展。通过分析赣、鄂、湘、皖、浙五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布局情况,在推进昌九一体化和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格局上,提出了五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打造五基地的总体构想。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
【关键词】: 昌九一体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 长江经济带 协同发展
【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不对称RJVS纵向合作研发研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2015M570563) 江西省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研究”(2015KY29)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以新材料产业为例”(GJJ14344) 江西省软科学项目“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20141BBA10021)
【分类号】:F127;F276.44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打造长江经济带,并大力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的新支点。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江西等九省二市,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江西南昌与九江两市处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陆玉麒;董平;;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发生学解释——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理论地位的判别[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2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3 甘筱青;杨耀防;詹建志;;“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举措[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4 刘遵海;;昌九城市一体化进程及发展路径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琛,陈建国;沪汉两地经济合作之我见——兼论武汉-上海双核结构模式的发育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2 ;Externalitie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年04期
3 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2期
4 李平华;于波;;城市区位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城市问题;2006年08期
5 边美婷;马晓冬;赵洁;车前进;;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分析[J];城市问题;2008年08期
6 郭红;姜春晖;李晓越;王丹;李雁;谷晓红;;基于GIS的东北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年02期
7 樊新生,李小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8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9 张建松;韩增林;董晓菲;;省级地域公路货运的空间联系探讨——以辽宁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10 郭腾云;徐勇;马国霞;王志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覃成林;吕化霞;;山东经济空间分异型式及其成因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3 李春洋;;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春洋;;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于涛方;秦新光;;巨型城市区多中心结构:国外案例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分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长林;孟颖;;天津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门户城市[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彤;阴炳成;;双核心城市骨架道路网络构建——以天津市中心城市为例[A];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09年年会暨第2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性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实践[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军;新疆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5 夏泽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樊新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平华;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健;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谭会慧;区域空间分异格局下的“弱市强县”发展路径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r,
本文编号:1087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087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