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指标体系 评价 贵州省
【摘要】:贵州省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同时也是贫困问题较突出的欠发达省份,面临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四化”建设的重大机遇。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在这个关键时期,研究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本底、约束和潜力,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状况,以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界定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即一定发展阶段,一定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分析了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及作用机理,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构建的基础上,按照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实际情况,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贵州省水资源公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贵州省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等官方统计数据,本文分析了贵州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历年数据变化趋势,分别设定高情景(High)、基准情景(Base)和低情景(Low)三种发展模式。通过调整变量集参数,进行系统动力学模拟,得到不同情景下承载力主要指标变量在2006-2030年间的取值。情景分析结果显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指标对应不同情景有不同的取值,大部分指标适应2015年和2020年规划目标。但部分指标与规划预期还有一定差距,需调整经济政策与发展模式,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需兼顾耕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由于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的复杂性、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自身水平等限制,该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期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深化探讨。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指标体系 评价 贵州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X8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8-9
- 1.2 研究内容9-10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10-13
- 第2章 文献综述13-16
- 第3章 贵州省资源环境现状分析16-22
- 3.1 自然条件概况16
- 3.2 社会经济状况16-18
- 3.3 资源利用程度与环境现状18-22
- 第4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2-30
- 4.1 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23-24
- 4.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4-30
- 第5章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30-42
- 5.1 系统动力学方法概述30-31
- 5.2 系统动力学动态模型构建31-42
- 第6章 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42-60
- 6.1 情景设置42-43
- 6.2 结果分析43-53
- 6.3 主要规划指标分析53-58
- 6.4 对策建议58-60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7.1 结论60-61
- 7.2 展望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1 系统动力学方程66-70
- 附录2 作者简介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05期
2 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年10期
3 邱鹏;;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年19期
4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5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掠影[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6 张少农;;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7 钟维琼;;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领域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9期
8 黄煦;罗亚东;;安徽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7期
9 彭立;刘邵权;刘淑珍;苏春江;;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蒋辉;罗国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东太;;辽宁省“十一五”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张娥;谢永刚;;汶川县灾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邬彬;;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深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谢元博;;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阜新为例[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元春;我市启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课题调研[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记者 李舒瑜;我市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秦志勇;深圳市政协资源环境承载力调研启动[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记者 潘春芳;研究报告称震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5 特约记者 郭聪;京津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季杰;委员热议资源环境承载力[N];深圳商报;2009年
7 章轲;成都圆桌:高度重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翁惠娟;转型应避免资源环境“超载”[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记者 李舒瑜;从“用了再算”到“算了再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樊笑英;先知承载力 方能可持续[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芬;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贾立斌;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郑宣宣;西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丛琳;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韩博;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陈万象;后重建时期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程雨光;江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启示[D];南昌大学;2007年
8 曾浩;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9 汪耘西;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吴良兴;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07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10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