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
本文关键词:中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经济 综合发展水平 时空格局演化 驱动因素 中国
【摘要】:以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单元,选取26项代表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对2001、2006、2011年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比较,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显著,并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空间集聚特征。西部地区整体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冷点区域,而中部地区逐渐从次冷区域向次热区域转化,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东部沿海地带则主要处于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从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经济政策、制度等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认为政府干预程度、交通条件、地方保护、对外开放度和需求能力等因素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演变。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浙江万里学院;
【关键词】: 社会经济 综合发展水平 时空格局演化 驱动因素 中国
【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NDJC244YB)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JC790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JL09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61607)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401003C)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攻关计划(2013QN045)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临港现代服务业与创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分类号】:D61;F120
【正文快照】: 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以及人们对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日益深刻,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从一味地追求经济宏观增长,逐渐向人、环境、资源、技术、经济等众多社会要素协调平衡发展方向转变。可以说,建立在协调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提升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2 马仁锋;王筱春;李文婧;马俊杰;;省域尺度县域综合发展潜力空间分异研究——以云南省为实证[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3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4 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5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6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7 李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8年06期
8 郑新奇,王爱萍;基于RS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9 刘承良;熊剑平;龚晓琴;张莲;周玉娇;李恒;;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10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姜海宁;;1990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建;甄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2 曾珍英;江艳;刘涛;;基于Landsat_TM影像的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3 张学文;丁正山;;江苏旅游经济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靳瑞景;余斌;;湖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5 史世莲;王媛媛;张青峰;罗倬;鱼泳;;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甘肃省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6 俸玉婷;韦燕飞;黄鹄;;山区县耕地保护研究——以西林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7 吴滢;千庆兰;周柳青;;基于GIS的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8 徐英;;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9 赵亮;李洪娜;卢晓君;;基于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黄庆;雷国平;刘力玮;王元辉;;基于ESDA-GIS的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道智;;空间失调与城市转型(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刘娜;刘萌;姜农娟;;制造业人力资源聚集度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柳林;刘兆德;;东部沿海地级以上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林健;朱帮助;;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梁红岩;;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的影响——以山西与江苏、浙江的比较为例[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蔡伟毅;;我国各省区城市化发展差异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师荣光;高怀友;赵玉杰;刘凤枝;王跃华;郑向群;姚秀荣;王斌;;基于GIS的混合加权模式在天津城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蓝海林;杨京京;;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看中国市场分割——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宇;;“海西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A];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萌;关系型契约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征;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叶伟;基于GIS的河南省航运经济信息分析系统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毓芳;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辽宁省实证[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马聪;基于ArcEngine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与建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雨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郑长海;中国六大典型区入境旅游差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永涛;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静;中部六省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2 宋洁华;李建松;王伟;;空间自相关在区域经济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6年06期
3 许鲜苗;;西部城乡统筹的现状评价及制约因素[J];财经科学;2009年08期
4 吴建楠;姚士谋;曹有挥;王成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差别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5 刘荣增;;把城镇密集区率先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的构想[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4期
6 齐美虎,吴俊;云南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浅析[J];创造;2005年09期
7 郭亚军,董会娟,王杨;区域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2年05期
9 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4期
10 邓宏兵;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3 张新峰;空间自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晶;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徐彬;空间权重矩阵对Moran's I指数影响的模拟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s,
本文编号:1114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11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