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熵变层级结构关系研究——基于PLS回归的层级因素分解技术

发布时间:2017-11-01 15:19

  本文关键词:中国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熵变层级结构关系研究——基于PLS回归的层级因素分解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非期望产出率 熵变 层级分解 路径分析 PLS回归


【摘要】:产业系统具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以存在涨落的耗散结构特征,以此为基础可以构建我国产业系统的熵变理论,从产业系统熵变路径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产业系统的减排途径。产业系统熵主要用于说明产业系统状态,产业系统熵值不能体现产业系统熵变的情况,所以为了探寻产业系统熵变路径,需要运用层级因素分解技术对非期望产出率熵变进行两层分解。使用基于kaya等式的LMDI分解法对非期望产出率熵变进行第一层分解,将其分解为产业结构熵变、非期望产出强度熵变和期望产出率熵变,再参考kaya等式的形式,引入生产函数作为因素分析的要素依据,对第一层分解出的因素进行第二层分解,梳理从最终产品需求以及中间技术变化出发,经由产出结构变动、期望产出率变动、非期望产出强度变动最终影响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网络层级结构,勾勒出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路径图,利用路径分析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网络层级结构关系。基于2000-2012年我国产业部门的数据,本文对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熵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过程中,利用PLS回归对我国产业部门的生产函数进行了拟合,解决了生产函数拟合过程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非期望产出率的熵值计算做好了数据准备。通过计算我国产业系统非期望产出率及各分解因素的熵值,结合路径分析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到结论:我国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涨落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吻合,验证了熵变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从路径分析模型的总效应角度分析,提高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我国产业系统的熵减贡献较大;路径分析模型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都显示产业结构对非期望产出率变动影响最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产业系统减排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实现我国产业系统减排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非期望产出率 熵变 层级分解 路径分析 PLS回归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产业系统减排机理及碳减排差别责任研究”(编号:71173094)
【分类号】:F121.3
【正文快照】: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耗竭危机、环境质量恶化等一系列紧迫问题,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共识。目前,全球减排研究的热点方向是碳减排问题,而环境保护显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碳排放,废水排放和固体废物排放也是重要的污染排放源,工业生产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君;赵竞全;袁修干;;飞机环境控制系统的最小熵增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2 杨琳;何芳;;基于耗散理论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3 袁鹏;程施;刘海洋;;国际贸易对我国CO_2排放增长的影响——基于SDA与LMDI结合的分解法[J];经济评论;2012年01期

4 孙锐;赵坤;;知识型企业知识状态系统的熵变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年02期

5 周五七;聂鸣;;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动态计量检验[J];管理科学;2012年05期

6 梁洁;史安娜;朱恒金;;江苏省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7 赵丽芳;于亚琼;;基于生物熵视角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分析[J];审计研究;2011年04期

8 唐建荣;张白羽;王育红;;基于LMDI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11期

9 蒋雪梅;刘轶芳;;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格局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J];统计研究;2013年09期

10 李志强;刘春梅;;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家创新行为系统熵变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梅;;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对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4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7 许泱;周少甫;;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8 何吉多;;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0年05期

9 周五七;;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面板数据估算:1998—2010年[J];西部论坛;2012年03期

10 田云;李波;张俊飚;;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李志强;尤会杰;赵守艳;;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低碳发展动力模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4 田云;张俊飚;;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云;张俊飚;;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吴大磊;赵细康;王丽娟;陈梦桑;王彦斐;曾云敏;石宝雅;;广东工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机制—基于LMDI法的实证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7 孙希波;常庆博;;基于博弈理论和激励相容原理的低碳经济相关主体行为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杨琳;姚云飞;张贤;张九天;;基于CGE模型的碳交易机制技术效应和减排效应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专刊——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学军;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转移与知识整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吴庆松;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任峰;商品粮种植乡生物质废弃物回收利用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迷影;面向企业低碳制造的若干信息服务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4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兵仿;全要素二氧化碳效率评价指标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陈向涛;我国2020年碳减排承诺实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耀华;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洋;基于碳减排的广东省土地利用调控对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娟;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分析模型与中国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张宁;;熵概念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吴雷,许秀英,陈俊良;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计算探讨城镇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2期

5 冯博,樊治平,王建宇;组织知识存量的有效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胡鞍钢;;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7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8 陈浮,葛小平,陈刚,彭补拙;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3期

9 房艳刚;刘鸽;刘继生;;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10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晓;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栋华;;复杂适应视角的产业系统和产业竞争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1期

2 朱克朋;;产业系统研究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6期

3 叶翠红;赵玉林;;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的产业系统构建[J];企业经济;2013年06期

4 朱永达,张涛,李炳军;区域产业系统的演化机制和优化控制[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叶金国,张世英,崔援民;产业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机制与过程[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叶金国,赵慧英,李双成;产业系统的演化模型与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产业系统演化模型及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年02期

8 高峰,党亚茹;新疆产业系统的特征分析[J];新疆财经;1998年01期

9 李敏纳;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系统的要求探析[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卞戈亚;陈康宁;黄莉;;河北省水资源-产业系统协同度分析[J];水利经济;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玉华;李长友;;蓖麻加工产业系统研究与发展现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润;经济突破性发展三题[N];安康日报;2007年

2 唐伟;发挥“鲶鱼效应”完善大数据产业系统[N];贵阳日报;2014年

3 史剑屏;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模表彰大会隆重召开[N];人民邮电;2004年

4 王之泰;灰色物流产业[N];现代物流报;2007年

5 王建中;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隆重召开[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6 张毅 张哲 贾新刚;实现从承接工业项目到承接产业系统的跨越[N];陕西日报;2010年

7 冯维江;合适的,才最有效[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刘晓明 徐海岚;先进模范评选进展顺利[N];中国电子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张涛;闲暇经济浮出水面 未来成长空间巨大[N];中国商报;2009年

10 凌燕 商意盈 王政;专家建议应建设禽产业系统补救机制[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叶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及演化混沌[D];天津大学;2004年

2 尹新哲;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产业系统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袁春晓;产业组织演化论[D];四川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27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127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a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