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一带一路” 国土开发 国际经济走廊 内陆开放高地 中国
【摘要】:"一带一路"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建设"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必将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全方位对外开放、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能源供应系统的变化、贸易畅通和人文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途径和方式。重点论述了陆上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海上国际大通道建设等"一带一路"具体行动对区域国土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土空间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国际经济走廊影响的重点区域不同,有助于促进均衡国土空间的形成;2"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内陆地区形成若干个大都市经济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同时,强化与"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相对接的国内开发轴线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土空间格局;3"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增强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高效"的国土空间;4"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内陆沿边地区主要口岸和沿边城市的发展,使沿边地区成为重要的国土开发新空间。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国土开发 国际经济走廊 内陆开放高地 中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41036)
【分类号】:F301.2;F125
【正文快照】: 1引言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2014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2 毛汉英;;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前景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3 刘宗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我国沿海城市和港口的发展[J];城市观察;2014年06期
4 谭秀杰;周茂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02期
5 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 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J];国际商务财会;2014年06期
6 袁朱;;未来10年国土开发空间结构的调整重点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7 樊杰;;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02期
8 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卢文刚;黄小珍;刘沛;;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5年02期
10 周民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民族;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宾;陈兴鹏;吴士锋;李杰兰;;中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系统发展的稳健性研究——以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情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2 黄金川;肖磊;孙贵艳;;县域空间管治区划的理论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3 尹国庆;丁四保;;土地发展权区域转移的实践需求与制度障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4 徐会;孙世群;王晓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政策框架设计[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5 冉红;李松志;冯安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王睿;刘青;;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J];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09期
7 刘咏梅;李谦;符海月;江南;;3S技术在衔接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期
8 车前进;曹有挥;吕韬;段学军;;南京地域人口发展功能分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9 李传武;张小林;吴威;曹卫东;;安徽省无为、和县区域主体功能的分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10 王琳;朱天明;杨桂山;苏伟忠;;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县域建设功能空间分区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镭;刘立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分区方法与区划方案[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贾刘强;彭代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志卫;丰爱平;刘大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比较研究——基于海洋区域管理的新视角[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宋国君;宋宇;;国家级流域水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一般模式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6 汪小兰;;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与功能区土地利用问题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学瑞;金晓斌;周寅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项目特征与模式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伟;;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沿海土地开发与保护研究——以盐城市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蔡运龙;陈睿山;;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严圣华;;“人地双向调控、空间无缝管制”一种四规合一的县域空间总体规划思路[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6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东旭;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韩同福;高速公路路域生态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志虹;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因应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文;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戴晓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环境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陈秀峰;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陈玲玲;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树平;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倩;新疆限制开发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刘军;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周杜辉;渭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徐宁;县域空间功能区划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彼得拉·托多罗维奇;罗伯特·亚罗;彭,
本文编号:1131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13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