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产业调整疏解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4:12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产业调整疏解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调整疏解 产业疏解 区位商 产业梯度系数 京津冀
【摘要】:核心城市产业的调整与疏解对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城市的产业疏解调整能够为自身发展更高一级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原核心区域的产业疏解也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北京是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城市,在区域内起着核心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北京面临着一系列的“大城市病”(如人口超载、交通拥堵、雾霾围城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北京“大城市病”根源在于其产业与功能的过度集聚,北京需要通过产业与功能的疏解来缓解其自身的“大城市病”,实现“瘦身”中“强体”。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北京的产业调整疏解进行研究,即为什么要疏解,疏解的可行性,疏解什么,疏解到哪里去和疏解对策建议。在“疏解什么”方面,本文通过选取能够衡量产业聚人、耗能、占地、经济贡献、税收贡献等五项指标采取单项、主成分和产业梯度等分析方法对北京的产业进行测度与分析,得出北京能够而且需要往外疏解的产业目录,其中需部分疏解并升级改造的产业有16个,需全部转移或直接淘汰的产业有22个。在“疏解到哪里去”方面,本文通过对天津和河北产业进行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本产出率等单项指标和产业梯度系数等综合指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寻找最适合的承接地。在“疏解对策建议”方面,本文主要从GDP分计、税收分享、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和公共服务共享等四个方面给出北京向天津与河北进行产业疏解过程中的政策保障,确保疏解出去的产业能够在当地顺利存活并发展壮大。
【关键词】:调整疏解 产业疏解 区位商 产业梯度系数 京津冀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2 研究综述11-14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4-16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本文创新点15-16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6-18
- 1.4.1 研究方法16-17
- 1.4.2 技术路线17-18
- 2 大都市产业调整疏解的规律探讨18-23
- 2.1 大都市产业调整疏解的动力分析18-20
- 2.1.1 企业与居民集聚与扩散的微观机制18-19
- 2.1.2 分工与专业化推动的中观机制19
- 2.1.3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宏观机制19-20
- 2.2 大都市产业空间结构演进分析20-23
- 2.2.1 核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20
- 2.2.2 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20-21
- 2.2.3 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的承载作用21
- 2.2.4 人.、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21
- 2.2.5 合理城镇体系的支撑作用21-22
- 2.2.6 政策与规划的导向作用22-23
- 3 北京产业调整疏解的实证分析23-43
- 3.1 基于分项指标的产业实证分析23-37
- 3.1.1 基于人.聚集程度的实证分析23-25
- 3.1.2 基于能源消耗程度的实证分析25-29
- 3.1.3 基于占用土地程度的实证分析29-30
- 3.1.4 基于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30-32
- 3.1.5 基于财政税收贡献度的实证分析32-34
- 3.1.6 基于分项指标综合分析34-36
- 3.1.7 基于综合指标的疏解时序分析36-37
- 3.2 基于梯度系数的产业实证分析37-40
- 3.2.1 基于区位商的实证分析38-39
- 3.2.2 基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实证分析39
- 3.2.3 基于资产产出率的实证分析39
- 3.2.4 基于产业梯度系数的实证分析39-40
- 3.3 基于主成分计算的产业实证分析40-41
- 3.4 北京市需调整疏解产业目录41-43
- 4 北京需疏解产业的承接地分析43-53
- 4.1 基于产业梯度的津冀优势产业分析43-47
- 4.1.1 基于产业梯度的天津优势产业分析43-45
- 4.1.2 基于产业梯度的河北优势产业分析45-47
- 4.2 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北京产业疏解承接地分析47-53
- 4.2.1 北京与天津、河北产业对接的可能性分析47-49
- 4.2.2 北京需疏解产业的承接地选择分析49-50
- 4.2.3 河北各地级市承接条件分析50-53
- 5 政策建议53-55
- 5.1 建立区域产业疏解的GDP分计、税收分享制度53
- 5.2 实施首都核心功能区内新建项目限批制度53-54
- 5.3 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产业疏解54
- 5.4 提升区域公共服务促进产业疏解54-55
- 参考文献55-61
- 附录61-86
- 附表A基于人.聚集程度的北京产业实证分析表61-68
- 附表B基于能源消耗程度的北京产业实证分析表68-74
- 附表C基于占用土地程度的北京产业实证分析表74-76
- 附表D基于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北京产业实证分析表76-78
- 附表E基于财政税收贡献度的北京产业实证分析表78-85
- 附表F北京、河北各产业区位商表85-86
- 致谢86-8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87-88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祝尔娟;;京津冀区域合作与产业整合[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叶堂林;;京津现代制造业合作途径及其政策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本文编号:1134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13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