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北京三次产业演变与PM2.5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5 09:02

  本文关键词:北京三次产业演变与PM2.5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次产业演变 PM.排放 向量自回归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摘要】:基于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PM2.5排放关系视角回答PM2.5排放源争议以及减排措施的有效性问题,文章基于2008-2014年季度数据,利用X-12-ARIMA方法分析PM2.5排放数据的季节性波动,并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结果显示,PM2.5排放数据不存在稳定季节性和移动季节性特征;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是PM2.5排放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是PM2.5排放的长期主要来源,累计效应稳定在15,短期波动对PM2.5排放产生较强促排效应,但在滞后3期出现抑排效应,表明减排措施存在滞后效应;第三产业长期为抑排效应,累计效应稳定在-3,但在滞后3期出现促排效应,表明存在PM2.5排放部门;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三次产业经济增长对PM2.5排放的贡献比例为45.2%,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3.82%,11.04%,0.36%;其余为区域传输和生活排放,区域传输贡献为28%-36%,生活排放包括私家车、生活消耗燃煤,以及居民烹饪的油烟,比例可达到20%左右。研究结果支持了PM2.5排放源中存在31.1%的机动车和14.1%的餐饮业排放,而不存在高比例的生物质燃烧排放。据此明确了当前第二产业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和滞后性,以及加强第三产业减排、顶层设计京津冀区域协同减排和控制生活排放的相应措施。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促进PM2.5减排的效应及路径研究”(编号:SM201510009002)
【分类号】:X22;F127
【正文快照】: 我国承诺世界卫生组织(WHO)至2030年将所有城市的PM2.5浓度年均值降到35μg/m3,为达到此目标,要求重点区域建立防治规划。以北京为例,规划2014年将PM2.5浓度下降5%,2015年伊始,公布实际降低4%。虽未达目标,但北京规划的治理工程“全部提前、超额完成”,包括压减燃煤280万t;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兴;毛爱林;朱孝平;;经济增长、城镇化及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5年01期

2 于娜;魏永杰;胡敏;曾立民;张远航;;北京城区和郊区大气细粒子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3 魏丽华;李书锋;张健;;建立京津冀联合治污的协调机制[J];开放导报;2014年01期

4 王菲;董锁成;毛琦梁;黄永斌;;中国地区工业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污染特征分析(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年01期

5 肖挺;刘华;;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问题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4年09期

6 韩坚;盛培宏;;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东部15个省(市)面板数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7 ;津沪京已进入后工业时代[J];领导决策信息;2012年07期

8 郝新东;刘菲;;我国PM_(2.5)污染与煤炭消费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年02期

9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余学春;北京PM_(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_(10)、TSP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10 童抗抗;马克明;;中国的产业产值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相关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志萍;王成;侯晓静;杨伟伟;;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吴丹;张世秋;;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策略与改进方向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黄青;程水源;苏福庆;陈东升;周颖;李悦;;北京市一次PM_(10)污染过程模拟与气象诊断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4 郭二果;王成;郄光发;房城;;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5期

5 贾陈忠;秦巧燕;李克华;;荆州市大气颗粒物粒径及化学元素组成特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5年01期

6 郭二果;王成;郄光发;房城;孙志伟;周志海;;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空气悬浮颗粒物季节变化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7 刘艳菊;张美根;张仁健;陈红岩;张婷婷;;2009年北京市春季大气颗粒PM_(2.5)和黑碳浓度变化特征[J];中国粉体技术;2010年01期

8 张羽;牛生杰;于华英;;湛江市PM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时频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吴雷;;克拉玛依市大气PM_(2.5)、PM_(10)污染水平浅析[J];干旱环境监测;2012年03期

10 侯芳;赵文慧;李志忠;赵文吉;;北京市城区不同等级道路网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影响研究[J];测绘科学;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车瑞俊;刘大锰;袁杨森;;北京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焦荔;祁国伟;;杭州市PM_(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含量特征[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延昊;矫梅燕;;北京南郊PM10的变化特征及其与TSP、大气降尘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于国光;王铁冠;吴大鹏;王娟;;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小玲;徐晓峰;刘洁;李磊;;北京地区两次持续重污染特征及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徐晓峰;;2005年北京城区与上甸子本底站细粒子浓度的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张小玲;徐晓峰;刘洁;李磊;;北京地区两次持续重污染特征及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王绪鑫;向旬;王冀;董秀辉;;鞍山地区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蔡惠文;吴序鹏;;常州地区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峰;兰州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康辉;生物成因气溶胶的时空特征、来源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刘君峰;大气细粒子化学组分在线监测系统及其实时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4 董雪玲;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特征及来源判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郭二果;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6 杨凌霄;济南市大气PM_(2.5)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7 孙俊玲;北京市大气环境中二VA英和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和气—粒分配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车瑞俊;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不同有机组分毒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陶燕;兰州市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冯鑫媛;兰州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新燕;郑州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状况调查及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陈分定;PMF、CMB、FA等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模型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琳琳;北京大气污染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华超;千岛湖不同森林群落气候舒适度和空气质量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5 戴昊;光散射法粉尘仪的改进[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周震峰;苏南城乡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7 鲁兴;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与危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成存玉;柴油机全气缸取样系统的开发[D];天津大学;2005年

9 张远军;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测试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郭振鹏;柴油机全气缸取样系统改进及微粒生成历程的初步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爱雷;胡建信;万丹;刘建国;仝宣昌;;二恶英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关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郇宁;曾立民;邵敏;崔良;毛节泰;周楠;董华斌;俞仲英;罗志明;;北京市冬季PM_(2.5)中碳组分的测量与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彭林,白志鹏,朱坦;我国空气颗粒物中烃类物质的来源解析研究现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3期

4 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5 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6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7 王文普;;产业特征、污染溢出与产业竞争力:基于多因素结构模型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8 张晓东,池天河;基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分析——以北京怀柔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9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10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杰;;金字塔如何瘦身?[J];印刷经理人;2013年0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评论员;服务经济为主体是方向[N];扬州日报;2011年



本文编号:1143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143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8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