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北地区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特征
本文关键词:上海古北地区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高端移民 族裔聚居区 族裔经济 日本人 古北地区 上海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在华外国人数量日益增长并呈现在特定大城市集聚的倾向。上海作为在华外国人集聚规模最大的城市,古北地区的日本人聚居区及其族裔经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及深度访谈,探讨古北地区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特征。研究发现:古北地区日本人族裔经济形成了以日本人聚居区为依托、以日本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中国人和日本人共同经营的特色,该地区的出现既与中国的移民、经济政策相关,也与日本人的族裔特性如旅居属性、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民族内向性等因素相关联。作为高端移民族裔经济的代表,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给上海的城市规划建设及移民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65,41130747,415711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2YJAGJW007)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人口的跨国迁移日益频繁,其迁移模式已打破传统的单向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除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迁移外,如发展中国家的相互迁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迁移等也日益增多[1]。在中国,入境外国人的规模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其社会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志刚;薛德升;Michael Lyons;Alison Brown;;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2 刘云刚;谭宇文;周雯婷;;广州日本移民的生活活动与生活空间[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3 李志刚;杜枫;;“跨国商贸主义”下的城市新社会空间生产——对广州非裔经济区的实证[J];城市规划;2012年08期
4 刘云刚;陈跃;;广州日本移民族裔经济的形成及其社会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4年10期
5 郑希平;跨世纪建筑的航母——古北新区[J];国际市场;1997年04期
6 刘云刚;谭宇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日本移民动态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3期
7 李志刚;杜枫;;中国大城市的外国人“族裔经济区”研究——对广州“巧克力城”的实证[J];人文地理;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保奎;冯长春;申兵;;北京外来农民工居住迁移特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2 刘云刚;谭宇文;周雯婷;;广州日本移民的生活活动与生活空间[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3 李志刚;刘晔;;中国城市“新移民”社会网络与空间分异[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4 杨永春;谭一m:;黄幸;刘定惠;;基于文化价值观的中国城市居民住房选择——以成都市为例[J];地理学报;2012年06期
5 冯健;王永海;;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地理研究;2008年05期
6 李志刚;薛德升;杜枫;朱颖;;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7 李志刚;刘晔;陈宏胜;;中国城市新移民的“乡缘社区”:特征、机制与空间性——以广州“湖北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8 冯健;吴芳芳;;质性方法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11年11期
9 洪元杓;冯长春;;居京韩国人住房租买选择内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房地产;2011年14期
10 温国x+;;非洲商人在广州的社会融合度及其影响研究——基于移民适应理论的视角[J];改革与开放;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涛;;广州地区非洲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及其行动逻辑[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苟倩莹;李志刚;;不同管制下的“北上广”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3 韩华梅;金鑫;;广州非洲城的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A];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3)[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敏;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帆;在华外国人的媒介使用与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哈斯巴根;基于空间均衡的不同主体功能区脆弱性演变及其优化调控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7 何乃柱;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D];兰州大学;2013年
8 黄毅;族群、空间与公共治理的实践逻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姜辽;旅游发展背景下周庄古镇社会空间变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10 龚伟;空间视野下的乡村旅游社区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平路;大连市来华留学生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幸;中国西部城市的绅士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徐苗;跨国流动群体的整体性适应[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卓;中央在京政务性办公区位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白鸿蓉;当前我国高档住宅区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袁兴钱;广州外籍人聚居区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广州大学;2009年
7 那世新;中国社会文化当中的非洲黑人形象:二十多年来的变化[D];南京大学;2012年
8 张芸;改革开放后山区农村人口跨境迁移的地理学分析:基于福建省明溪县沙溪村的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吕红艳;国家作用边界:国际社区的治理困境与策略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申明锐;城市“游牧”移民群体社会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雨;陈笛;;世界各地移民到中国追梦[J];北京纪事(纪实文摘);2007年12期
2 周尚意,朱立艾,王雯菲,范芝芬;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对少数民族社区演变的影响——以北京马甸回族社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周尚意;现代大都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何保持繁荣——从北京牛街回族聚居区空间特点引出的布局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4 王佩军;关于社区开放与国际性社区发展的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易峥,阎小培,周春山;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6 陈祖恩;早期上海日本居留民的文化活动[J];档案与史学;2001年02期
7 刘云刚;周雯婷;谭宇文;;日本专业主妇视角下的广州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科学;2010年01期
8 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9 李志刚;薛德升;Michael Lyons;Alison Brown;;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10 刘云刚;谭宇文;周雯婷;;广州日本移民的生活活动与生活空间[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斌;[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红;;差异·认同·超越——身份认同与美国当代族裔书写[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S4期
2 闫欢;;美国当代女作家笔下的族裔文化身份[J];中国市场;2010年15期
3 张峻峰;“按族裔划分家庭年均收入”标准的实质[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胡惜春;;文化殖民与族裔身份认同——《最蓝的眼睛》后殖民解读[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5 石子;美国人刮目相看中国豆浆[J];城市技术监督;1999年10期
6 何幸君;;华裔作家雷祖威小说中的族裔性[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颜立新;;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之他者[J];中外企业家;2014年05期
8 佚文;;促销与文化的顺势、逆势[J];投资与营销;2004年05期
9 李志刚;杜枫;;中国大城市的外国人“族裔经济区”研究——对广州“巧克力城”的实证[J];人文地理;2012年06期
10 刘军;;加拿大劳工史学发展概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琳;马迎雪;;当前美国的族裔冲突及其多样化应对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杜枫;李志刚;;中国城市的非洲族裔区经济:以广园西路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 泓;美国的族裔格局与族裔政策刍议[N];学习时报;2005年
2 施琳 马迎雪;美国是如何处理族裔冲突的[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一娴;正确对待族裔身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王悠然 编译;新西兰族裔间不平等状况加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施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人的族裔观[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田建明;回避“民族”的美国民族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高原;糖尿病高发族裔祸首并非遗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刘力达;法兰西:“隐性”的民族与“显性”的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赵琼;谁动了我的课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华媒吁联手抗争“逆向歧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远;散居族裔对原居国外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郑毅;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赵明利;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族裔身份:任碧莲作品《爱妻》的多元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7年
5 叶珍;非白人文学母女写作中的族裔文化认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嫣然;挣脱族裔枷锁 展现多元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屈郡;价值转变、中心消解和成功皈依[D];武汉大学;2006年
8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归[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胡晶安;论当代英国散居族裔的身份焦虑与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谢燕燕;族裔内外的探寻[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30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230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