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制度变迁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市场化制度变迁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视角
【摘要】:文章基于多部门假设条件,从市场化制度变迁角度研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在市场化制度变迁背景下剖析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实际贡献度问题。在构建市场化制度度量指标的基础上,选取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市场化制度变迁总体上促进了技术进步。具体地,市场化制度变迁抑制了技术创新,但对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技术进步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化制度环境而非二者本身,以往研究对技术创新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转型期我国异质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及管理体系研究”(13AJY00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设施的创新投入产出绩效研究——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ZR2012GM008)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海归在中国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基于跨国人力资本流动的视角”(12YJA790071)资助
【分类号】:F124.3
【正文快照】: 技术进步的作用是否被过分氋估也受到了关注。—弓|目Hale·Long(2007)指出,有关中国技术溢出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 的实证检验所得的正向影响结果,实际上是由技术延续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技术进 引进变量的内生性所导致的,而非完全来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李克;刘志彪;;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1年02期
2 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3 陈永伟;胡伟民;;价格扭曲、要素错配和效率损失:理论和应用[J];经济学(季刊);2011年04期
4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5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6 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7 方军雄;;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J];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8 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9 蒋殿春;张宇;;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10 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年;李端升;;对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再认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刘荣利;;河南省经济增长周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4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6 卢荣善;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8 刘迪;刘佳杰;;交易效率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差异[J];北方经济;2011年06期
9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群群;我国劳动力流动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差异——对中国市场化指数和贫困监测报告有关数据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言;;中小投资者保护、“隧道效应”与公司价值[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4 翁国民;王林;;论招商引资模式的改进——从反补贴的角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5 周方召;周正;曲振涛;;法律保护、控股股东不对称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基于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唐杰;戴群;李战杰;高阳光;施洁;金传;;深圳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0年期 总第3期)[C];2011年
8 盛亚;裘克寒;;浙江制造业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盖斌;;水电站水库移民补偿研究[A];乌蒙论坛[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杨晓艳;公司治理与大股东的掏空和支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红兵;基于中国能源利用现状探讨劳动量损失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国栋;董事会职能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于广威;英国罗素有限公司中国区经营模式构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生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成熟度的测定与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朱芳香;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雨林;攀枝花市现代烟草农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8年01期
2 吴延兵;;中国工业R&D投入的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3 连玉君;程建;;不同成长机会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2期
4 刘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溢出作用——基于公路、水运交通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5 王志鹏,李子奈;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4期
6 潘文卿,张伟;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8期
7 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3年12期
8 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9 金祥荣;茹玉骢;吴宏;;制度、企业生产效率与中国地区间出口差异[J];管理世界;2008年11期
10 许学锋;;民营企业成长的三大极限[J];中国高新区;2007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富祥,徐彬荣,章兆丰;怎样做好技术引进工作[J];上海企业;1982年06期
2 ;十年来中国技术引进的一些统计[J];国际贸易;1983年12期
3 许庆瑞;徐金发;邢以群;;关于技术引进的若干问题[J];管理工程学报;1987年01期
4 徐复;技术引进必须量力而行[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5 康荣平,张毛弟;中日技术引进体制比较[J];世界经济;1988年08期
6 ;日本技术引进政策的变革[J];技术经济信息;1988年04期
7 吴军;;日本的技术引进政策及其重点产业的技术引进情况[J];技术经济信息;1988年04期
8 柯银斌;康荣平;;论技术引进形态[J];经济科学;1988年04期
9 贾俊荣;我国技术引进问题浅析[J];长白学刊;1989年01期
10 施圣康;对技术引进的一点看法[J];发电设备;198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奇志;聂文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技术引进:回顾与前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2 杨炳清;;新形势下 对技术引进工作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谢企华;;自主创新 品牌之魂[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4 黄继刚;;我国技术引进中的再创新问题[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景文学;;日本推进大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曾春九;赵东安;粟茂;;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引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文晓云;;技术引进、跟踪模仿与再创新的演进分析——以天水二一三电器有限公司为例[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8 仪德刚;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与地区经济收敛[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10 乔翠霞;;山东省技术引进外溢效应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昌彩;强化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措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季一楚;中国技术引进高速发展[N];国际商报;2003年
3 李高超;我国技术引进将稳步增长[N];国际商报;2005年
4 刘吉昌;创新是技术引进良性发展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宿清华;国企技术引进继续保持高增长[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宿清华;专家建议重视欧盟外源性技术引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7 马有生;2006年我国技术引进总金额再创新高[N];中国工业报;2007年
8 记者 徐庭娅;一季度全国技术引进金额增七成[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9 婷一;上半年全国技术引进金融同比增长62.2%[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10 李义;去年中国技术引进逾200亿美元 欧盟占比近四成[N];中国贸易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光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及二次创新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轲;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姜波;中国技术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3 尹术飞;技术引进机理及武汉市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杨坤;论中国技术引进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胡海净;“十五”时期江苏技术引进的经济效应分析与江苏技术引进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虹;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问题与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黎莹;中日近代技术引进的比较研究及启示[D];渤海大学;2014年
9 吴静;技术引进和企业发展[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姜晓昱;建立我国技术引进良性循环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48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24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