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本文关键词: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73
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
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任保平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出现了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结构失衡、中观经济结构失衡与
微观经济结构失衡三个层次。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造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失衡、资本回报率和生产要素回报率的长期失衡、长期要素投入失衡,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相背离,经济增长表现出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特征。结合新阶段中国经济转轨的特征和结构失衡的新特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通过完善结构转化机制、建立供给主体结构的优化机制,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宏观结构转换、产业结构转换和空间结构转换,来解决结构失衡和结构升级的双重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关键词:经济结构;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13)03-0073-08
引言
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来看,经济增长不仅表现为总量的扩张,也表现为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失衡与均衡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种状态。均衡多指稳定性,包括静态的稳定和动态的稳定,失衡则是指相反的状态,宏观经济的运行总是处于这两种状态的转换之中。对失衡状态的调整带来的是数量的增长,对均衡的维持带来的是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对结构失衡进行不断调整,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也需要在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下,进行结构性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当代中国经济的特征表现为发展、转型和失衡,其中经济结构失衡是当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始终处于均衡与失衡的不断调节之中,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的失衡经历了三个阶段:1998年之前,总量失衡的表现是需求大于供给,形成了短缺经济的特征;1998年之后,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新的结构失衡,总需求相对不足、供给相对过剩,形成了过剩经济的特征;2009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外部需求骤减、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严重,国内的产能过剩凸现,形成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
目前我国经济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在此发展阶段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加上市场不健全等扭曲行为的影响,整个国民经济难以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向主要依靠要素效率提升
。“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使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呈现一种新特征。在中国经济结构失的竞争优势转变
衡的新特征下,我国宏观经济既面临通胀的压力,也面临增长乏力制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对多个作者简介: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转型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方面的失衡状态,所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点,努力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并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追求长期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与新特征分析
关于经济结构失衡的理论分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法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20世纪30年代后期“凯恩斯革命”的出现和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产生,宏观经济失衡问题一直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概念,詹姆斯·米德把一国经济分为产品能够成为国际贸易对象的可贸易部门和产品不能进入国际贸易、只能在本国生产和消费的不可贸易部门,认为只要非贸易品部门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一国的经济就实现了内部均衡;如果国内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即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经济就实现了
①外部均衡。
与国内宏观经济失衡的过程相联系,国内关于宏观经济失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一时期学者们认为宏观经济失衡是指宏观经济非均衡状态,是相对于宏观经济均衡状态而言的,它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相互偏离状态。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动机诸方面的原因,在某些时期内宏观经济活
②2009年之前,针对国内过剩经济的特征和宏观经济需求不足动可能偏离均衡轨道,处于失衡状态。
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既出现总量失衡,又存在结构失衡。要解决经济失衡,主要依靠宏观需求管理政策的运用,即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积极调节总需求,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
③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在外部冲击之下,宏观经济失衡进一步加重,失衡问题引起学的均衡。
术界的进一步关注,开始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原因和特点。关于宏观经济失衡的新特点,普遍认
④主要表现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既面临通胀的压力,也面临增长乏力的危险。
⑤而且需求结构失衡问题是宏观经济失衡的新问题,我构成的内部需求无法满足社会总供给的增长。
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投资需求非常强烈,但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相对较弱,投资
⑥需求占社会总需求比重逐年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呈总体下降趋势。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原因有不同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失衡是消费的体制性压抑、投资的体制性冲动双重约束的结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失衡问题是结构性的,其实质是转轨过程中传统体
⑦第二种观点认为扭曲的要制性约束导致的市场机制运行障碍,是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的结果。
素价格促进了投资,抑制了消费,增加了进口,也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从而导致宏观经济的内外
⑧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失衡的本质在于收入分配的失衡,而决定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在于失衡。
⑨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增长模式或者说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国内的权力配置失衡和全球的权力配置失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1卷):国际收支》,李翀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9页。詹姆斯·米德:《论宏观经济失衡》,《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史晋川:《论我国当前的经济失衡与宏观需求管理》,《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江争红:《宏观经济失衡的特点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光明日报》2011年1月21日。刘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失衡和扩大内需》,《新长征》2009年第4期。支大林:《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经济学家》2012年第1期。李永友:《体制性约束、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吕炜:《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宏观经济失衡》,《消费导刊》2009年第2期。姜学勤:《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失衡》,《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唐志军、谌莹
①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内外失衡问题,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的失衡。
的问题,内部失衡以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为主要特征,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
。中国内外失衡既有财税分配体制与汇率政策等制度原协调,外部失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
②因,又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等经济结构原因。
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演化过程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失衡主要是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供求结构的失衡,需求过旺而供给不足。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形成了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从目前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研究来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提出了解决某一失衡的思路和对策。但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出现了新的特征。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使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要解决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要解决结构升级问题。
经济结构既包括宏观上的城乡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也包括中观上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投资结构、区域结构、部门结构,还包括微观上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结构,等等。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局部失衡或者一定范围的失衡会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失衡到均衡的转化过程中会带来新的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经济结构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需要调整的问题,形成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这些新的失衡特征就会制约经济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误配置。这种新的结构失衡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协调、分配结构中资本与劳动收益不协调、投资结构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不协调。归结起来,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总体上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1.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
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新失衡最集中、最明显的表现,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失衡。中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工业化中出现了二元工持续扩大。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产生了一系列的“孪生效应”
业化,同时在工业增长方面,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导致在经济增长中出现了以资本—产出比率上升为特征的“粗放型”低质量的增长倾向。由于中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失衡的负效应,有些经济学家称之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孪生灾
,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阻滞。二是供给结构的失衡。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地区层面形难”
成“为增长而竞争”的局面,为了追求产出的扩大,政府不断刺激投资需求,短期能直接带来增长的资本供给盲目扩大,与庞大的劳动力储备相结合,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而长期才能显现的效能的技术、公共服务等明显供给不足,使得整个供给结构偏离稳态的供给水平,而这种扭曲的供给结构直接导致的就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极大地制约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长质量的提高。三是需求结构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占比大幅度下降,投资占比大幅度上升,形成总需求结构失衡状况。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遭受外部冲击,出口严重下降,总需求结构失衡更加严重。作为总需求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投资、家庭消费和净出口的增长波动性,必然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总需求结构,投资增长和出口增长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联系机制。在投资和出口的相互强化机制中,外需冲击的影响不断放大。同时,在高投资的增长模式下,资本密集度提高,资本收益高于资本成本。在这一背景下,劳动工资的上升引发普遍的资本替代劳动的行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投资动机,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效应进一步下降。四是国际收支失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大规模双顺差现象,由于双顺差现象,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我国,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因此迅速扩大。巨额的外汇储备使人民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
①
②:《国内经济失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12期。吴敬琏:《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及政策调整》,《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2期。冯乾
能力,无形中又增大了通胀压力。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扩大,2000年对外贸易总额仅有4742.96亿美元,至2011年达到39849.99亿美元,增长幅度在8倍以上,年均增长率达19.41%。同时,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也在不断扩大,2000年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为288.73亿美元,2011年顺差已增至2017.14亿美元。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0年至2011年资本与金融项目借贷总额从1820.51亿美元增长到25754.26亿美元,增长幅度在14倍以上,而2000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仅19.22亿美元,截至2011年顺差已超过2210.56亿美元。可见,在中国对外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也在加剧。国际收支失衡加剧了中国对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依赖程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居民消费不断下降,因而对于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也是严峻的挑战。
2.中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
中观经济失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失衡、消费结构失衡、投资结构失衡和行业结构失衡。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失衡。中国产业结构失衡长期处于轻度和中度失衡水平,近些年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进一步恶化,已开始处于重度失衡状态。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方式落后、工业竞争力弱、消耗高污染多的企业和行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从发展的结果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出现偏差,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在各个方面成为制约经济长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改善的最大因素。二是消费结构失衡。消费结构反映了居民消费的现状和未来的变动趋势,能够评价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并反映居民需求的满足程度。消费结构变化通过居民对消费与积累的选择来影响投资结构,从而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以消费为主扩大内需效果并不明显,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2011年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
①相比于强劲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费率继续呈下降趋势。三是投资了12.5%和19.1%,
结构失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失衡,政府投资增长过快,而民间投资不足,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政府投资只能改变经济运行的方向,而民间投资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目前政府投资增长快,而民间投资不足,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的现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且日益严重,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错位,严重危害着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四是行业结构失衡。行业结构是指主营品种和范围基本相同的商业企业群体的数量及其构成比例。行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又随行业发展的进程而变化。结构变化改变了竞争力量总体和相对的强度,从而能够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影响行业的盈利能力。行业结构失衡表现在目前我国大多数行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或者不变的状态,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发展不足,这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3.微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
微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结构失衡。一是人口结构失衡。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过去10年中,中国人口增长了7000多万,达到13.4亿人,但是出生率仅有11.93‰。过去多年的低生育率已经使得中国年轻人口减少了30%。2011年中国14岁以下的人口比例只有16.6%,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更低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
发展中国家29%的水平。长此以往,中国的人口结构将严重失衡,年轻人相对于老人来说将迅速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经济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就会丧失,未富先老的状况直接威胁着中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劳动力结构失衡。现阶段的中国不仅存在低素质供给过剩、高素质不足的劳动力结构性失衡,而且劳动力结构性失衡更多地表现在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衡。劳动力结构的失衡造成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一致,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与人力资源短缺并存的状态。三是技术结构失衡。技术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失衡,中国技术供给主要是模仿创新,很少有自主创新;多为低端技术,少有高新技术。改革开放初期当我们技术极端缺乏时,模仿创新是一个最优决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当产权环境开始从模糊走向清晰,企业自生能力建设也经历了很多年,这种自主创新相较于“模仿创新”就成了最优决策。如果坚持模仿创新的路径依赖就会形成低端锁定,技术供给失衡开始显现,对经济增长质量和长期可持续增长产生影响。四是企业结构失衡。在企业规模结
,中小企业“多”而“粗”,中小企业发展各种环境极受限制,构方面,大中型企业“少”而“精”
导致其只有量的优势没有质的实质,,所以严重制约了充分就业的实现。在企业所有制结构方面,民营企业发展辉煌时光已一去不复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也日趋乏力,使得经济发展的民间推动力日益衰竭且不足。在企业市场结构方面,过度垄断与过度竞争同时并存,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和效率的损失。在企业的行业结构方面,现代行业部门相对于传统行业部门的企业数量明显不足,传统行业企业仍占主导。企业结构的失衡造成目前我国企业结构的总体状况呈现出规模小、布局散、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的特征。
二、经济结构失衡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当前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阻滞,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造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失衡,资本回报率和其他生产要素回报率的长期失衡,长期要素投入失衡,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贡献高,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低,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不一致,表现出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特征。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影响表现在:
1.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新特征,集中表现为总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各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了价格信号和利率信号的传导,特别是在当前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条件下,价格信号传导缓慢,仅仅凭通货膨胀指数不足以说明资源的利用程度。目前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扩大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实现短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但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没有和投资率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进一步加剧我国的生产过剩,形成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益的特征。而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占居民多数的农民收入不高严重制约了全体居民的消费率,居民收入的有限以及其导致的低层次的消费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造成消费率不振的局面。这样,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方式,依靠投资拉动,造成供给过剩。而消费率增长缓慢,造成需求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体现不出来,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中观结构失衡的新特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中观结构失衡有多方面表现,但是新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失衡和区域经济结构失衡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失衡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产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低,产业结构内在升级动力不足。由于我国存在典型的二元产业结构特征,在结构演进中上游产业和下游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高中教育、资格考试、计划方案、教学研究、行业论文、农林牧渔、高等教育、党团工作、人文社科以及社会科学战线-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_任保平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7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2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