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经济增速换档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胡迺武,范炳龙)

发布时间:2016-10-06 09:32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速换档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济增速换档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胡迺武,范炳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40)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既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又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换挡。经济增速换档期中国经济能够实现年均7%~8%中高速增长有五大依据,经济增速换档期三大产业结构调整有其要点,政府和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发挥其各自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速换档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10-0001-03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生产要素配置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表现为三点:一是内外部红利不断衰退,经济增速从高增长向中高增长换挡。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常态,从结构失衡到结构再平衡过程。三是宏观经济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微刺激”阶段。当前,更应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形势,面对经济增速换挡期的现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一、经济增速换档期的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档期,即从1978~201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的高速增长期换档至2012年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7%~8%的中高速增长期。这种经济增长速度换档符合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演进规律。同时,中国经济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有充分根据的,主要有:一是21世纪前20年,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与多极化的推进,为我国提供了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及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国内统一的市场逐渐形成,巨大的内部需求市场逐渐打开。
二是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强劲的中间需求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该阶段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和质量。虽然资本投入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将会对经济增长有更大贡献。该阶段更多的资本将投向科技研发等领域,随之带来的生产需求和投资需求等中间需求的增长将成为总需求增长的主角,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三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距离7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仍有一定距离。随着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镇转移,与城镇化相配套的关联产业体系的建设,必然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成为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四是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为55 722元、中部地区为32 427元、西部地区为31 357元、东北地区为46 014元,即若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中部为0.56,西部为0.54,东北为0.80。随着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推进,区域差距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潜力,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将为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份额。
五是未来我国市场化空间还很大。当前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内部结构性矛盾凸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以充分发挥。未来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结构性扭曲得以矫正,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将会提升,市场化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应当指出,虽然换档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之以前有所放缓,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反而会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因此,所谓换档,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更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换档。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空间,经济的增长会更多地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考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将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进入追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阶段。过去依靠大量资本投入、出口拉动、资源环境成本高等经济增长机制将在经济增速换挡时期得以改变,以科技进步、制度优化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将在未来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增速换挡期,最关键任务是要着力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要按三个“着力”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力争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做到速度与质量的统一。
二、经济增速换档期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产品在数量、品种和质量方面均能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相适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应着重解决好三方面问题:一是要保障粮食安全。要保证全国人民和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要,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稳定在1万亿斤,相应地就要守住18亿亩耕地这一红线。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占用,而新补偿的耕地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要求,但在质量上却相去甚远。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补偿的耕地及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使其在质量上也达到补偿的要求。二是要保障农副产品的食品安全。目前,农副产品食品安全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许多农副产品中农药、化肥、重金属的含量超标,同时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不利于人民的健康。应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三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实行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均要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条件。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应当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1]当今世界,即使是农业发达国家,家庭经营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2]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是农业在向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推行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就要使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流动和重新组合。为鼓励农民进行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就必须切实保障农户对承包土地享有合法权利,即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
2.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着力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其次,根据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装备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趋于下降。有学者将这种比重的下降看作是装备制造业走向衰落的表现。其实,装备制造业是否走向衰落,不能依据其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这种相对量的变化来判断,而应依据其总产值这一绝对量的变化来判断。如,1977~2007年美国制造业产出的绝对量增加值上升128.72%,年均增长率为2.99%。1979~2006年日本制造业产出的绝对量增加值上升226.33%,年均增长率为3.65%。1970~1990年德国制造业产出的绝对量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76%。[3]可见,三国在工业化完成后,制造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另外,对大国和强国来说,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事实上,目前,美、日、德、英、法、俄等国都拥有先进的强大的装备制造业,而且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发展装备制造业,美国着力进行再工业化。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还比较落后,仍不能制造出许多高端设备,这与大国和强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必须着力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资本投入和政策支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
最后,2013年,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平板玻璃等产业的产能均占全球的40%~60%,但实际产能利用率普遍在73%左右,比全球平均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产能过剩情况严重。钢铁、造船、水泥等产业投资量大、就业人数多、银行贷款规模大,若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不好,很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化解和消除产能过剩是保障产业和市场稳定运行、消除系统性风险并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将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而不是将装备规模作为市场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标准。二是要利用经济增速下行和产能过剩的契机,利用市场机制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落后产能淘汰出局。[4]
3.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积极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服务业应注意三点:一是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应根据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服务业提出的需求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整个工业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值,同时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成败。所以,应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应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和进入老龄化社会对服务业提出的需求来发展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业。三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网络、计算机软件和科研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如,发展金融服务业,,应健全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政府与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更好地挥发各自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是资源配置要依靠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主要应靠市场来完成,政府的作用一般应只限于两方面:一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二是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和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及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只有在科学的市场体系下,产业结构调整中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才能发挥作用,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区域流动等环境,制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政策,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2]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22):38-41.
[3]孙霞唏.美日德制造业发展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北京:北京大学,2014.
[4]李晓华.产业转型升级中落后产能淘汰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5):12-18.
(责任编辑:任春杨)


 作者简介:胡迺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炳龙,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程师、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速换档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1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e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