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14:24

  本文关键词: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 出处:《科研管理》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系统动力学 创新能力 创新资源 创新政策 科技投入①


【摘要】:增加科技投入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庞大的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到底如何?不同的投入形式和途径带来的结果有何差异?本文以专利申请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指标要素,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仿真模型。通过Vensim PLE软件对系统内科研资金、人员和政策的变动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三大科研主体间资金和人员流动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揭示了不同形式和来源的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途径和效果。研究发现:(1)科研资金在配置过程中向高校流动,科研人员在配置过程中向高校和企业流动更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2)从科技政策来看,加大教育投入和专利保护强度都能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Abstract]:Increasing the inpu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streng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strengthened constantly. What is the effect of the huge inves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ability of national innovation?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outcomes of different input forms and approaches? This paper takes 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the sales income of new products as the index elements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The system dynamics method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Vensim PLE software, the chan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personnel and policie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system are made. This paper simulates the influence of fund and personnel flow o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between the three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subj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function and effect of different forms and sour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o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flow to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allocation. The flow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to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allocation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the intensity of patent protectio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管理机制研究”(10YJA630214),2011.01-2013.12 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陕西省上市公司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研究”(2013KRZ22),2014.01-2014.12
【分类号】:F124.3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新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1]。2011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了《2011-2012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报告中根据包括创新在内的12个一级指标对142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并 依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和东;;财政科技投入与原始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12期

2 刘俊杰;刘家铭;;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30省市区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11年08期

4 何庆丰;陈武;王学军;;直接人力资本投入、R&D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我国科技活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9年04期

5 翁宏标;王斌会;;我国R&D投入要素对专利生产的贡献度测算[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9期

6 罗彦如;冉茂盛;黄凌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三阶段DEA模型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4期

7 丁厚德;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试论科技资源宏观层次的配置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05期

8 江剑;官建成;;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年06期

9 张治河;周国华;胡锐;谢忠泉;;创新学:一个驱动21世纪发展的新兴学科[J];科研管理;2011年12期

10 牛树海,金凤君,刘毅;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J];资源科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秀梅;臧霄鹏;;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服务业效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陈武;王学军;;基于CSM的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3 陈武;;知识传播机理的物理学视角探讨——从知识势差的角度来解释知识流动[J];科技和产业;2010年01期

4 于申;李九领;;共建·共享·共赢——实现社会和谐之路[J];当代经济;2007年08期

5 孙理军;;低技术制造业企业的内向型开放创新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蓓;刘卫东;陆大道;;中国大都市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7 陈修颖;陈颖;;浙江省科技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配置效率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4期

8 黄黎玲,林建银,周晓捷,林频,江一平,庄大生;关于我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刘占莲;季诚昌;陈琳;陈辉;;实施卓越管理战略 加强高校科学基金管理队伍建设[J];纺织教育;2010年03期

10 刘金芳;徐枞巍;;基于DEA-Malmquist的内资工业企业动态创新效率分析[J];系统工程;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江兵;杨彬;刘薇;;基于DEA模型簇的技术创新效率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修颖;楼丽婷;;浙江省科技资源存量的区域差异及评价[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承亮;师萍;安立仁;;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研发创新效率——基于SFA模型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潘雄锋;刘清;赵一霖;;基于企业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凡;章东明;;金砖国家技术吸收能力因素比较研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向辉;科技资源配置、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胡类明;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孙绪华;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陈晶;科技政策与我国产业研发空间结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杨雪;科技资源商务转化机制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向东;中国媒体产业创新论[D];四川大学;2002年

7 曲然;区域创新系统内创新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冯永田;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高振峰;河北省科技资源配置与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10 徐建国;我国科技资源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冬冬;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韩兆国;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手机企业创新绩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陈玫芳;企业人力资本、R&D与自主创新[D];暨南大学;2011年

4 韩雷;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5 王荣华;福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公平性测度[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孔祥和;区域创新网络创新效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唐瑞锋;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李俊杰;区域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唐安明;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监管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倪一东;湖北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2 杨俊;李晓羽;杨尘;;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3 远德玉;科学创造精神与技术创新精神关于两种精神——两种素质异同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李兆友;;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王学军;陈武;;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9期

6 吴晓伟,吴伟昶,徐福缘;因子分析模型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4年06期

7 马驰,高昌林;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及其产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1996年04期

8 许庆瑞,郭斌,王毅;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9 蔡莉;柳青;;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10 许庆瑞;郑刚;陈劲;;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理论溯源与框架[J];管理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治河;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博;冯海湘;;自主创新联盟与国家创新能力提升[J];特区经济;2008年05期

2 易伟义;余博;;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呼唤自主创新联盟[J];改革与战略;2008年08期

3 孙玉涛;刘凤朝;李滨;;基于专利的中欧国家创新能力与发展模式比较[J];科学学研究;2009年03期

4 王礼鑫,刘亚平;发展知识经济的两个重要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孙惠琴;古春晓;成思危;;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J];建设科技;2006年05期

6 范黎波;;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再认识[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6期

7 龚小芳;;浅谈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5期

8 刘凤朝;孙玉涛;;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述评[J];科学学研究;2008年04期

9 王黎萤;胡黎玮;;东亚后发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10 官建成;王刚波;;国际专利视角的创新型国家特征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宗生;吴述尧;何传启;;生活质量与国家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魏守华;;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近期中国创新能力演变的特征[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立涛;黄胜;;关于研究型大学的思考[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4 樊杰;许豫东;陈澄;林培英;袁孝亭;高俊昌;;中国的地理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结构[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从战略高度思考国家创新能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北京广播学院网络新闻系 金梦玉;新世纪:互联网影响我们的八大方面[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3 驻美国大使馆科技处 曹学军;美国的创新战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柳卸林;我国科技发展依然落后[N];科技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慧峰;科学拒绝腐败[N];人民政协报;2003年

6 王南桂 贾永青;区域创新是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命题[N];中国企业报;2004年

7 新华社记者 慎海雄 刘刚;小笔芯引发大话题[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记者 王庆环;北大清华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N];光明日报;2005年

9 贾巍;李嘉诚发出三个呼吁[N];中国企业报;2004年

10 卢家兴;科技自主创新——国家发展不变的命题[N];大众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孝炯;基于效率优化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丁明磊;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与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陈颐;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3 刘星;挑战与对策——论知识经济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414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14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2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