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滑转型的改革路径——基于制度结构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平滑转型的改革路径——基于制度结构的分析 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制度结构 体制转型路径 平滑转型 适应性调整 过渡性制度安排 转型风险
【摘要】:从体制的制度结构树状图的位置来看,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突变式的转型;自下而上的改革是一种目标有限的局部改革,本质上是制度结构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调整,但不同于自发的制度演化,而是宏观决策主体主动自觉的调整。过渡性制度安排是减小改革阻力、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机制。自下而上改革的风险主要在于改革停滞甚至倒退和变性,使体制长时间处于扭曲、不稳定的状态,社会经济失序。因此,改革信念、改革文化和领导者的改革决心和勇气,是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重要条件。
[Abstract]: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tree chart, the top-down reform is a sudden transformation; The bottom-up reform is a partial reform with limited objectives, which is essentially an adaptive adjust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to the environment, but different from the spontaneous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The transition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s the mechanism to reduce the resistance of reform and realize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the system. The risk of bottom-up reform mainly lies in the stagnation and even retrogression of the reform. For a long time, the system is in a state of distortion, instabilit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isorder. Therefore, the reform belief, the reform culture and the reform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 of the leaders are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the system.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经贸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转型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项目号:10BJL0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1
【正文快照】: 一、突变模式与平滑模式:体制转型的两种基本方式笔者曾撰文对体制结构和体制的制度结构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某一制度系统中最基本的制度是元制度,不同的元制度彼此之间是平行独立的关系,互不统属。体制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是由一组元制度共同决定的,这组元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冰,靳涛;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海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线索和内在逻辑[J];北京党史;2011年05期
2 王玉海;周冰;刘学敏;;制度转型的四大理论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周冰;经济体制转型的平滑模式与突变模式[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卢新波;汪先俊;;对转型经济研究中激进与渐进二分法的评价[J];财经论丛;2008年06期
5 李尚勇;通货膨胀条件下生产资料的价值补偿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1989年05期
6 许秋起;刘春梅;;转型期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7 路卓铭;于蕾;沈桂龙;;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时机选择与现实操作模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8 田湘波;谭丰华;;论转型时期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制度适应性效率的缺失[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9 张曙光,杨仲伟;我国通货膨胀的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1989年02期
10 钟玉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财贸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匿名;;融资制度演化与我国融资模式选择研究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明贤;文春晖;;我国融资制度创新的障碍分析及绩效改进[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李桂荣;;大学组织变革成本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时磊;杨德才;;决策群体、竞争规则与长期的经济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史的再解释[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郭俊华;;中国经济转型问题若干研究观点的述评[A];“改革30年中国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研讨会”暨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冯志峰;;中国政治发展: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一项对建国以来110次运动式治理的研究报告[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8 唐志军;王玉霞;谌莹;;经济学的“手”的理论及对中国改革的启示[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蒋晓蕙;施建宁;;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根源——教育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失调[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白千文;广义制度关联性视角下的转轨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朱楠;基于转型风险的中国经济安全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卫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瑞祥;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苏永照;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分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旭昆;制度系统的结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光斌;;观念、制度与经济绩效——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的政治学理论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段云龙;;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理论评述及研究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3 王树春;王俊;;福利追求与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以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4 陈建军;从结构协调到结构冲突——由日美制度结构演变看日本经济危机的形成[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5期
5 尹保云;;病态发展:城乡差距与分配不平等的根源[J];理论参考;2005年04期
6 张陶新;邹捷中;;制度内生的经济增长随机模型[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7 姚伟;;制度结构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J];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02期
8 涂永式;制度结构创新论纲[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9 袁庆明;关于技术创新制度结构效率的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10 曹阳;发展的陷阱:误入歧途的工业化──从制度结构分析的两种工业化类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技术与市场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2 马涛;王雅林;;东北地区现代化中的“制度解锁”[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邹东涛;谭忠真;皮修平;;论社会生产力的制度函数[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4 李薇辉;;“四个率先”与制度变迁[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5 卢现祥;;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及制度绩效量度问题[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6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宣恭;;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为指导[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8 洪国起;;拉美国家社会贫困化的历史根源及思考[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郭建杰;谢罡;;略论制度变迁理论及其与我国社会稳定关系[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李辉华;;论效率与公平组合关系的基本规律[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永钦;第三种变革[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范纯;俄罗斯的制度改革与经济增长[N];中国贸易报;2007年
3 赵凌云;打造湖北制度优势[N];湖北日报;2006年
4 温铁军;地方经济增长 模式无法克隆[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5 石滋宜;东北企业重生的出路在哪里?[N];中国工业报;2004年
6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刘志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技术与市场分析[N];新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谭丽琳邋张中宝;“两大”战略:海南突围困局的利剑[N];海南日报;2008年
8 何恒远;2001年中国经济不容乐观[N];发展导报;2001年
9 雁子;全面推进改革的态势正在形成[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马光远;警惕资源配置扭曲吞噬国家竞争力[N];中国经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皓;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马涛;东北地区经济转轨的制度演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巍;制度变迁与美国国际经济政策[D];复旦大学;2009年
4 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谭丰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制度适应性效率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2 范文;亚洲区域制度变迁原因与发展趋势[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3 莫凡;中国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下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春梅;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5 冯华艳;制度变迁及中央与地方的博弈[D];郑州大学;2002年
6 刘高岚;对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16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1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