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技能溢价:基于技术进步方向的解释

发布时间:2018-01-13 08:29

  本文关键词:技能溢价:基于技术进步方向的解释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进步 技能劳动 技能溢价 工资差距


【摘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有较强的解释力。引入个体的教育选择,通过数理模型,考察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劳动供给和技能溢价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技术进步朝偏向于技能劳动方向日益迅猛的发展,扩大了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工资差距,诱发技能溢价;然而,中性技术进步能够增加技能劳动的供给,并减小二者的工资差距。政府应关注中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的积极影响,使扩大内需具有可持续性。
[Abstract]:The skill bias technology progress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to the skill premium. By introducing the individual educational choice, throug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echnology progress to the labor compensation. The mechanism of labor supply and skill premium and its influe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favor of skilled labor, which widens the wage gap between skilled labor and unskilled labor. Inductive skill premium; However, neut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increase the supply of skilled labor and reduce the wage gap between the two.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neut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labor compensation so as to make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sustainabl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NCET-12-0818)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JL03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JY007)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3B44) 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项目(2012FRLX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4.3;F249.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国家出现了非技能劳动的报酬相对于技能劳动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过去的30年,英美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尤为明显。以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分配数据为例,1990年非技能劳动相对于技能劳动的收入占比约为1940年的二十分之一。1如果以大学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贺菊煌;个人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卫;黄新飞;;基于面板协整分析的中国省区ELG假说检验[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2 王询;孟望生;;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回报率关系研究——基于世代交叠模型的视角[J];当代财经;2013年07期

3 李萍;;高技能劳动力与出口决定——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验证[J];财经论丛;2014年03期

4 陈开军;赵春明;;贸易开放对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3期

5 顾六宝;;基于储蓄内生化的中国均衡积累率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付志刚;章贵军;;人口结构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基于修正OLG模型的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4期

7 胡颖;谢君来;;中国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8 刘永平;陆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基于家庭养老视角的理论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9 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10 贺菊煌;带生命周期消费的经济动态模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永平;陆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基于家庭养老视角的理论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沁清;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汇率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霞;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2年

6 张继海;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8 黄伟力;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陈平路;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世代交叠CGE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雪;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孟望生;基于世代交叠模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杨金磊;我国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赵楠;中国消费增长的世代交叠模型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5 章凌云;反向抵押贷款理论及应用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6 冯利朋;转型期养老保险模型的数量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06年

7 付志刚;运用修正的世代交叠模型研究年龄结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8 宋伟;年龄结构对社会储蓄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信;反向抵押贷款及其风险控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胡鹏;四川省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爱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0期

2 齐建国;彭绪庶;;技术进步与就业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10期

3 罗润东;;当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04期

4 曹前满;;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是休闲还是失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4期

5 何颖媛;;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刘小兵;;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探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贾海霞;于任游;;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分析[J];北方经贸;2010年05期

8 刘强;;技术进步对于我国就业增长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1年18期

9 薛营;王林辉;;技术进步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6期

10 梁凯轩;振兴经济 依靠技术进步[J];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3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9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8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18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3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