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10:29

  本文选题:“五县一市” 切入点:老区山区贫困区 出处:《武汉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井冈山革命老区“五县一市”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江西省辖区的井冈山市、永新县、遂川县和莲花县,湖南省辖区的炎陵县和茶陵县。井冈山革命老区是集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为一身的特殊区域,区域面积12229.8平方公里,人口224.2万,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为290.8亿元,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目前,在全国、在中部范围,该区域还处于欠发达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信息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总量规模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及所在省、地级市的平均水平。 对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的研究,在论文的引言和第一章中,主要运用中西方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观点,并结合中央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以及罗霄山区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的具体实际来展开。 论文从发现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的研究,分析老区要素禀赋、发展基础、规制现状、政策环境、矛盾、困难、机遇、潜力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选题根据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的成果,在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围绕“五县一市”县域经济发展实践,重点对湖南、江西两省以及株洲、吉安和萍乡三市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统筹协调发展的情况与井冈山老区”五县一市”进行比较和实证分析。对井冈山“五县一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区位条件差,区域行政管理分割,制度安排不平衡,县域之间协调发展联动性差,发展水平不如全国及所在省、地级市平均水平,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推进难,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困难多,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大,扶贫开发任务重,红色绿色资源开发有项目缺资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与老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不匹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提出要把老区建设成为“绿色、红色产业重点发展的示范区,后发优势整体释放的振兴发展区,和谐秀美的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区”的构想。 论文的第六章以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为难点和创新点,提出发展老区县域经济,加快减贫步伐,实现中部崛起,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围绕建设“新三区”,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重心移向老区,把扩大内需,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政策措施落实到老区,把深化改革设计、完善制度安排的重心转向老区、山区、贫困地区;必须加快革命老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不断提高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大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努力构建“红”、“绿”、“古”产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联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必须注重总结老区转型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不断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创建新机制,开辟新途径。 论文的结语根据分析研判结果,提出建设“新三区”需要继续关注政策的统一性、平衡性、协调性,发展的整体性、一体化、可持续,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均化等问题。强调了绿色、红色产业发展既要适合各县县情,又要具有区域特色和成长性;后发优势的发挥要有利于“五县一市”发展强项更强,传统特色更特、优势产业更优。研究结论明确提出”新三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 论文在分析“老三区”变成“新三区”的可能性可行性基础上,对壮大县域经济、振兴老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价值、重要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概括。论文提出:把井冈山革命老区建设好是尊重历史、不忘历史,对老区人民最好的回报:支持井冈山革命老区联动协调发展能给全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的发展树立标杆,带来希望;加速“五县一市”“新三区”的建设,能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全而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其重要意义在于:建设井冈山革命老区有利于兑现执政党的承诺,实现先富帮后富的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履行立党宗旨,真心实意为老区人民谋福祉;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步伐,让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人民共享实现中国梦的幸福与快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乐;;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07年01期

2 蔡丽莎;魏建敏;;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促进老区经济发展——新密市老区水利建设发展情况掠影[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年06期

3 局信;;支持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四川管局与巴中市政府签订通信发展合作协议[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9年01期

4 魏后凯;蔡翼飞;;我国老区扶持政策及其调整方向[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薛健;张贵凯;;积极推进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 加快陕北实现跨越式发展[J];陕西综合经济;2009年03期

6 马福生;;夏季已到:荷泽50万公斤灵芝孢子粉积压——谁为老区药农解忧愁?[J];致富之友;2004年07期

7 陈庆;;誓让巴山变通途[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0年03期

8 ;先富帮后富 共同奔小康——浙江省乐清市革命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侧记[J];老区建设;2007年08期

9 韦强;;发展老区经济 构建和谐崇左[J];广西党史;2006年06期

10 朱云鹃;开发大别山非金属矿资源 加速革命老区脱贫致富[J];中国地质;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平;;特殊政治区域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研究——以云南为例[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2 蔡秋明;;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与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一致性[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3 李永海;徐强国;;饮水思源 勿忘老区[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4 尚嫣然;;陕甘宁革命老区区域统筹发展研究——以固原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正发;潘圣群;曾加伦;高隆礼;陈莹;;对毕节革命老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6 张金祥;;革命老区思源室的构建和农村德育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7 ;积极动员各方力量 共建革命老区丰碑[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8 赵征;;重返革命老区[A];铁流 18——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袁国平烈士、纪念老会长张斱秀将军逝世一周年、战斗生涯 峥嵘岁月、追思 缅怀 学习[C];2011年

9 胡书林;;老区建设需要老年人才[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陶天麟;李官;;云南革命老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以昆明市禄劝县和保山市金鸡乡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巩大洲 马骁;心系老区殷殷情[N];陇东报;2010年

2 ;火热的情怀 喷涌的智慧[N];黄冈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邓磊 麦志华;老区百姓不再担水做饭[N];佛山日报;2011年

4 记者 扶建邦;北海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N];北海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赵新颜;汗沃红土写深情[N];新乡日报;2009年

6 驻宁夏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姚文;革命老区群众和社会各方受益[N];中国旅游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江东洲 刘昊;百色:革命老区“跨越追赶”新发展[N];科技日报;2011年

8 史云成;促进湖北边少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N];中国测绘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彭波;太行明珠耀神州[N];人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谭晶纯 季征;提高思想认识 加大工作力度 努力推动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N];云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金堂;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D];西北大学;2002年

3 揭筱纹;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2年

4 王爱民;河北省退耕还林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慧芝;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寇亚明;全球供应链: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8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9 田洪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政策法律促进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乐平;革命老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2 鲁克营;革命老区发展与地方政府创新能力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3 孙婕;革命老区红色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谢瑞丰;沂蒙山革命老区老年人健身行为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庆凯;皖西革命老区农村初级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焕毅;区域经济洼地崛起的一种路径选择[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赵奇平;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安福全;论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高金龙;论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04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04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c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