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工业4.0”具备后发优势

发布时间:2016-11-11 17:09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新解——来自后发优势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国欲通过面向未来的项目“Industrie4.0“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正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国也对“工业4.0”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章首先明晰“工业4.0”的特征,接着将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后发优势,引入对中国“工业4.0”的分析之中,认为中国“工业4.0”具备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工业4.0”顺应发展新型工业化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趋势,,中德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具有强大的资本支持。

  关键词:“工业4.0”后发优势中德合作行动纲要

  一、“工业4.0”的特征

  国内学界对“工业4.0”的研究中,侧重其实现的物质及技术方面的特征。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网络化”,即通过虚拟-实体系统(CPS),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的目的。CPS系统建立在信息和通讯技术(ICT)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图1展现了“工业4.0”物质及技术上的特征。

  德国学者对“工业4.0”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征进行了阐述。WilhelmBauer等(2014)认为,“工业4.0”代表着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价值创造环节的组织和控制的新的阶段。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客户愿望,将仅仅通过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持续地实现。这种视角覆盖了从产品的创意、设计,经由产品的制造、加工、交付,到产品的再循环的整个阶段,以及各阶段所包含的服务。上述观点一方面突出了“工业4.0”在组织及管理方式上的进步,体现了技术进步对社会进步的回馈,另一方面,该种观点隐含着生产的去集中化,在“工业4.0”时代,产品的生产者与产品的使用者的界限,将越加不明显,生产更多体现出实时的人人、人机、人和产品的交互,创新在这些交互中实时地对产品及服务的最终形态发挥作用,并且,技术进步更加连续,即技术进步相对于发明创造的滞后,越来越短了。强调“工业4.0”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实时交互的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引进、设计及开发“工业4.0”时代的生产体系,更突出创新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二、中国“工业4.0”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落后的优势,后发展的优势。毋容置疑,中国发展“工业4.0”的基础还很薄弱。首先,中国制造业虽大不强:一是,真实生产率低。“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二是,位于价值链末端。“目前,在我国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我国制造业企业大都采取OEM的制造方式,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就是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也高达90%,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由1994年的23.4%下降到2003年的7.2%。三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R&D经费和R&D人员是衡量创新投入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陈克禄指出,我国的人均科技投入经费仅为58美元,不足美国的8%。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每万人口中的研究开发全时人员数较低,仅为日本、俄罗斯的1/10,韩国的1/4。董达善、俞浩(2008)指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装备需进口。

  其次,中国制造业离智能网络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正处在由自动化向数字化迈进的进程中。据统计,只有大约60%的中国工业企业使用工业软件,比如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和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s(MES);目前中国万名工业劳动力机器人占比为1.4‰,而来自德国的数字为28.2‰。

  图1给出了全国及部分省市企业工业软件普及率(%),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SCM=SupplyChainManage-ment。毋容置疑,相对于德国,中国“工业4.0”,无论从其物质及技术基础,还是从对其的规划及行动建议上来看,都是落后的。不过,仅仅因为落后,还不能断言中国发展“工业4.0”具有后发优势,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落后必须结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后发优势。顺应趋势、中德合作、资本支持,这三个客观条件决定了中国“工业4.0”具备后发优势。

  1、顺应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两化融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工业的竞争力,既是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扬弃,也是中国工业向智能网络化工业进化的客观要求,目前中国工业的客观条件尚不足以支撑“工业4.0”一步到位式的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中间目标,逐步发展“工业4.0”的物质及技术条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生产中重视创新的作用,以创新推动生产率提高,以创新创造新的增长点,“工业4.0”要求价值创造全过程的创新,发展“工业4.0”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中德合作

  《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将“工业4.0”纳入合作领域,体现着双方利益上的一致性。“工业4.0”将成为中国的跳板,据估计,“工业4.0”将提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25%~30%,到2045年,中国工业的效率和质量将和美国、日本及德国持平。目前,中国已经拥有生产智能化上颇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比如三一重工、新松等,这离不开中德合作;德国工业企业将通过中德“工业4.0”合作开拓市场,目前,德国的工业软件、云计算、传感器、机器人及无线芯片的中国市场尚有巨大的空间,例如,德国奥格斯堡机器人制造商Kuka于2013年在上海设厂,意图占领中国市场。

  3、资本支持

  中国发展“工业4.0”离不开资本的驱动。早在2007年,中国提出发展工业数字化战略,工业与信息化部主导了旨在促进工业数字技术发展的“两化融合”战略。各级政府对于企业引入及拓展IT投入巨大。2013和2014两年,工信部确定了720个试点公司。重庆市设立4000万元的基金,支持汽车及设备生产企业的电子化。南昌市为促进数字网络化生产,投资8000万元,创立南昌航空城两化融合创新产业园。表1列举了部分地区设立的“两化融合”基金。

  三、结语

  发展“工业4.0”是大势所趋,但是即便在德国,它也是面向未来的概念。因此,发展“工业4.0”不能急于求成,要重视实现它的物质及技术基础,而这要求透彻地理解“工业4.0”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特征。要深刻认识到,虽然基础薄弱,但是我国具备发展“工业4.0”的后发优势,如何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循序渐进的发展,是工业届、学术界的一个长期课题。

  参考文献

  [1]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

  [2]郭熙保: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新解——来自后发优势视角[J].学术月刊,2009(2).

  [3]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9).

  [4]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

  [5]陈克禄:我国自主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9).

  [6]JostWübbeke,Bj?觟rnConrad.Industrie4.0:DeutscheTechnologiefürChinasindustrielleAufholjagd?[Z].Deutschland:MercatorInstituteforChinaStudies,2014.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新解——来自后发优势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1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