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作制的本质特征与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政策选择
本文选题:公私合作制 切入点:政府监管 出处:《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7期
【摘要】:公私合作制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科学界定公私合作制的内涵与本质是学术研究与实践推进的逻辑起点。公私合作制的内涵应着眼于合作关系的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风险,并以透明的制度环境和明确的合同安排作为应对合作风险的制度保障。对公私合作制的主体性质、基本属性、实施动机和实施绩效的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其本质特征。对此本文明确提出:公私部门的主体性质应根据各自的任务属性进行划分;公私合作制要求融资与制度创新的统一;公私合作制应视为政府公共治理改革与创新的工具;公私合作制是对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有效替代。针对公私合作制的本质和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特点,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合理界定公私部门的职能、探索私方合作者培育与选择机制、完善城市公用事业公私合作的匹配机制、建立适应的政府监管体系、营造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互补融合的格局可作为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推行公私合作制的政策选择。
[Abstract]:Public-private cooperative system is a very broad concept. It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scientifically 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system.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ve system should focus on the long-term, uncertainty and risk of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nd take transpar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lear contractual arrangement a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o deal with the cooperative risk.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nature, the basic attribute, the motiv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ublic-private cooperative system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ubject nature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should b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mission attributes, that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system requires the unification of financing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at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system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tool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public governance;The public-private cooperative system is an effective substitute for the traditional public service supply mode.In view of the essence of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urban public utilities, we should perfect the system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define the functions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cultivation and selection of private partners, and perfect the matching mechanism of the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of urban public utilities.The establishment of a suitabl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mentary pattern of market mechanism and government supervis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olicy options for the public and privat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urban public utilities.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研究”(批准号12&ZD211)
【分类号】:F299.24;F12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庞明川;;转轨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范式的形成与演进——基于体制基础、制度变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阐释[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12期
2 袁文峰;;从PPP视角检视李姓游客免门票行为的性质[J];浙江学刊;201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梁倩 赵婧 方烨;[N];经济参考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树全;;关于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成功条件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侯保疆;市场化视角下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运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樊世福;;论交通产业投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李伯华;曾菊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研究——以江汉平原农村饮水安全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项桂娥;;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治理模式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何植民;李彦娅;;基于灰色关联评价的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研究——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农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7 杨国栋;赵亮;沈荣华;;推进我国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思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朱航舟;苗海莉;;组织间合作:一种公共物品供给的新趋势[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沈静涛;;自来水行业民营化的弊端及应对措施[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史际春,肖竹;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富;;官僚制的危机与变革——一个法经济学的解释[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春容;;中国政府购买大学生就业服务岗位的困境与出路[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杨守涛;;公共安全管理恶性个案倒逼机制的制度反思[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谭英俊;;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勇;;服务型政府若干问题考量——基于后工业化不确定性治理的维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荣华;钟伟军;;论服务型政府的责任体系[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李学;;国内公共行政主导研究格局的缺失与认同危机[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永刚;;环境管理的伙伴关系模式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9 周慧;;公共事业民营化过程中的公益性与经济性分析——以公共交通为例[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林耘;;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选择[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新疆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4 廖添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印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滕跃;基于ISO9000标准的政府科学技术奖励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红波;一站式政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戴昌桥;中美两国地方治理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惠先;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民营化管理体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敬然;政府分权下大学自主的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勇;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制度完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曹晗峰;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NPO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伟伟;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栾晓平;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陈建伟;公私合作制在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董砚宝;我国城市公交民营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马德勇;善治视角下我国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王静;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相关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超良;政府机关办公楼物业管理市场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邬化雨;国企民营化过程中金股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美]保罗·G.黑尔,赵阳;转型时期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05期
2 大野健一;通向市场经济的路径选择和政府的作用——90年代日本的主流发展观[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07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课题组;胡乐明;刘志明;张建刚;;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模式”[J];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4 高尚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6期
5 李金波;聂辉华;;儒家孝道、经济增长与文明分岔[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6 胡敏洁;;给付行政范畴的中国生成[J];中国法学;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论建立城市公用事业有效竞争机制[J];城乡建设;2002年09期
2 曹吉鸣,郭建新;城市公用事业推行民营化的探讨[J];基建优化;2002年04期
3 刘汉屏,刘锡田;论公共财政下城市公用事业筹融资与管理模式的转换[J];财政研究;2002年08期
4 王丽萍,葛艳梅,刘静;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对策[J];现代企业;2004年07期
5 李昌龙;透过王小郢模式谈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6 任强;;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4年02期
7 ;城市公用事业应进行国有民办改革[J];协商论坛;2005年02期
8 乔占军,董瑞婷;民营化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关系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闫海;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法律路径的比较分析[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10 陈冬;;城市公用事业运营模式改革:以上海为例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孔小云;;代征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不应损害国家利益[A];审计论文选编[C];1996年
2 ;深化体制改革 提高服务水平 哈尔滨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A];2005年全国供热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冯中越;宋卫恭;庞毅;;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合约中的资产转移问题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郭增;陈卫平;;一体化测控终端[A];中国自动化学会全国第九届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进;政府是投资主体不是经营主体[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2 武良成;城市公用事业的“公益性”如何体现[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程化敏;苦干三年实现城市公用事业新突破[N];衡水日报;2008年
4 刘洁;分离与集中:城市公用事业的监管求变[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阎轶洁;在城市公用事业中引入民营资本和竞争机制势在必行[N];太原日报;2014年
6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李东序;高度重视城市公用事业安全[N];经济日报;2006年
7 记者 侯秀娟;打好城市公用事业攻坚战[N];临汾日报;2007年
8 项城市公用事业局 闻海霞 张新良;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思路[N];周口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贾海峰;建设部官员:财政投资比重不足1% 城市公用事业过度市场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高鹤文;把握“三个转型”总体要求 加速推进城市公用事业“三个发展方式”转变[N];辽源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鲁庆成;公私合伙(PPP)模式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志;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公用事业合作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龚锋;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经营绩效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曹盈;湖南省城市公用事业供给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蒋晓青;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负面效应及其管制政策[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5 牟莹莹;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与服务的市场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刘琪;论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D];四川大学;2005年
7 陈冬;城市公用事业营运效率分析及运营模式改革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丛颖超;中国民间投资城市公用事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徐晓亮;当前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障碍及其路径选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郭栋;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中政府责任缺失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718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1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