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的动因、内容、挑战及中国对策
本文选题:RCEP + 动因 ; 参考:《东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RCEP是顺应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体现,在有效整合亚太众多复杂的地区性合作机制的同时,也可对美国掌控东亚经济合作主导权起到平衡和制约作用。但RCEP本身的内容及特点决定了未来谈判进程必然面临其成员内部FTA整合与东盟内部向心力和共同意志缺失等问题的挑战。对中国而言,尽管RCEP的推进并非易事,但其积极效应理应促使中国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RCEP谈判,进而争取更大的亚太合作空间。
[Abstract]:RCEP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While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many complex 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CEP can also play a balanced and restrictive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dominant power of 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However,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CEP itself determine that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in the future is bound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FTA within its members and the lack of internal centripetal force and common will of ASEAN.For China, although the advance of RCEP is not easy, its positive effect should encourage China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CEP negotiations and thus strive for greater space for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主要目标与政策选择研究”(11&ZD007)
【分类号】:F114.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贺平;沈陈;;RCEP与中国的亚太FTA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2 许宁宁;;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J];东南亚纵横;2012年10期
3 曹云华,朱幼恩;论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庄芮;;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下的中国FTA战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曹卫平;试论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6 李皖南;;东盟经济一体化及其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地位[J];亚太经济;2009年06期
7 沈铭辉;;应对“意大利面条碗”效应——兼论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J];亚太经济;2011年02期
8 漆莉;;RCEP:中国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机遇与对策[J];亚太经济;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卓;;东亚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2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3 冯兴艳;江瑞平;;东亚区域合作中的南北互动[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4 沈铭辉;;中国与亚洲新兴四国:贸易失衡与制度构造[J];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01期
5 毕世鸿;;机制拥堵还是大国协调——区域外大国与湄公河地区开发合作[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2期
6 王君;;RCEP的构建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3年04期
7 沈铭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就与评估[J];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09期
8 陈大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长江论坛;2013年04期
9 王玉主;;RCEP倡议与东盟“中心地位”[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5期
10 张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主要看点及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比较[J];国际论坛;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郭建军;独立以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D];云南大学;2012年
2 揭晓;从分散、合作到集体行动[D];暨南大学;2009年
3 文峰;欧盟非法移民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孙宇;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5 刘亮;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王丽华;东亚地区服务贸易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洪雁;东亚区域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杰;东盟区域合作中大国平衡战略和中国[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何火萍;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光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滕晓雯;论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沟通[D];中南大学;2006年
7 刘爽;中国与东盟关系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裴蓓;SWOT框架下中国与日本对东盟战略比较[D];青岛大学;2009年
9 常新鑫;长株潭人才开发一体化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D];中南大学;2008年
10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建人;;论亚洲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2 张蕴岭;沈铭辉;刘德伟;;FTA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基于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3 许祥云;;东亚FTA体系中的原产地规则与东亚生产体系[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4 王勤;许捚;;2008~2009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J];东南亚纵横;2009年02期
5 许少峰;戈尔巴乔夫的东南亚政策[J];东南亚研究;1987年03期
6 M·A·雅科夫列娃 ,郑天林 ,李繁;帝国主义在东盟地区的利益[J];东南亚研究;1988年03期
7 曹云华;日本与东南亚:爱恨交织的伙伴——对日本战后东南亚政策的回顾与前瞻[J];东南亚研究;1992年01期
8 张振江;“东盟方式”:现实与神话[J];东南亚研究;2005年03期
9 孙晓玲;;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缘起、现状及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0年03期
10 梁瑞;;区域贸易安排原产地规则体系及其构建[J];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文平;;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新挑战[J];现代商业;2010年17期
2 何悦桐;;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趋势、动因和挑战[J];商场现代化;2010年32期
3 张磊;;跨国制造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动因和挑战[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04期
4 沈束;;东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前景[J];时代人物;2008年05期
5 史迎霞;;共青团在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1期
6 郭恒;;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兼论WTO的应对改革[J];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柴瑜;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及其思考[J];世界经济;2004年03期
8 范兆斌;苏晓艳;;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因理论研究脉络及进展综述[J];江苏商论;2006年05期
9 李蕊;;欧洲一体化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价值工程;2005年12期
10 曹海峰;;中日韩合作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德龙;张丕;;论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下册)[C];2005年
2 罗兴洪;杨孝华;;医药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3 方正;时作舟;赵镨;;中国煤田地震勘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张立春;毕克利;孟庆祯;;农机监理工作的机遇和挑战[A];吉林省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童学友;王晓东;;压载水管理公约(2004)浅谈[A];2008年船舶防污染国际公约实施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蓝水;;21世纪初农机化面临的严峻挑战[A];加快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刘守礼;;西部蜂业面临竞争与挑战[A];2005年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产品专业委员会、蜜蜂保护专业委员会、蜜蜂授粉专业委员会联合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丁玉洁;;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特点及面临的挑战[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吴克明;廖和平;丁桂珍;;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步欣;中国重视同东盟东亚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东亚经济一体化“回暖”[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宋时飞 嘉宾: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向东?向南?[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4 记者李努尔、叶在琪、雷柏松;第八次东盟峰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2年
5 筱阳;期待多个“轮子”转起来[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徐宝康;韩国迁都三大动因[N];人民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沈明;五大动因促钢铁股走强[N];证券日报;2009年
8 周小兵;“承认”的多重含义[N];中国财经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关税削减“大餐”上桌[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张平;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仍会延续[N];财经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苏国辉;东亚经济合作视角下中国经济安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陈雯;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罗华;新兴市场企业OFDI动因与模式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D];武汉大学;2011年
6 孙宇;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7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8 张海冰;欧洲一体化制度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年
9 肖长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王恕立;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条件及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顺照;东亚经济合作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洪亮;浅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想[D];吉林大学;2006年
3 闻哲;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货币合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彦;略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翔翔;中西自然人人格权嬗变动因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严帅;美国对俄罗斯公共外交评析[D];外交学院;2009年
7 杨志刚;我国企业并购动因解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8 姚q匣,
本文编号:1735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35133.html